陳璽鈞 採訪/撰稿 張書堯 蔡育達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教育,是百年大計。該怎麼讓枯燥的課程、變得更活潑有趣呢?近年來,台灣各中小學,掀起主題式教學的浪潮。老師們試著運用同一個主題,串聯起各個學科共同教學。比方說,要讓學生認識客家文化獨有的方口獅,可以在社會課介紹文化背景,可以在美術課動手DIY,還可以在體育課請專家來教孩子們傳統的舞獅。類似的教學方式,在芬蘭已經實行一段時間,並在2016年正式引進台灣。4年下來,台灣已經有52所學校、超過三千位學生參與。華視新聞雜誌和遠見天下文化基金會合作,帶您看見:教室,如何變得不一樣。
嘹亮的鑼鼓聲,響徹開闊的操場,舞獅翻騰起舞,大小臉生動活潑!他們是新竹縣芎林國小的方口獅隊。從三到六年級學生組成的方口獅隊,雖然身手不如大人專業,卻也頗具架勢。今天他們除了表演,還有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擔任小助教。隊伍前頭帶大家練基本功的,是舞獅教練鄭書楙,也是今天體育課的「代課老師」,有別於平常的打球跑步,主題式課程中的體育課,可以練功還能聽故事。
客家獅隊教練鄭書楙:「我們這種獅子也可以講說叫做江湖獅,也可以叫做開口獅 ,還有一種人家說法是叫豬鼻獅,流傳到現在已經有1900多年的歷史。」原本以武術強身的方口獅,是客家獨有文化,2003年芎林國小為了延續在地傳統,成立客家獅學生社團。 2016年遠見天下文化基金會,將在外國實施已久的「主題式教學」帶進台灣,從雙北到宜蘭,已有52間學校,超過3000位學生參與,2019年更前進新竹的芎林國小。
新竹縣芎林國小學生洪宇綸:「(我看你滿身大汗很累是不是?)對呀,因為獅頭比我想像的重,扛起來手會痠很痠。」新竹縣芎林國小學生田易弘:「我覺得舞獅很重,我想舞獅隊的要表演都一定很辛苦,電視上的舞獅跟這個不太一樣,它嘴巴正正方方的很帥,這獅頭只有客家有。」
新竹縣芎林國小美術老師劉文平:「先圓然後再揉成一個超級小的水滴,是不是像一個牙齒,犬齒就是你這邊尖尖的犬齒。」學會舞獅,還能DIY可愛縮小版獅頭!主題式教學打破傳統,分科獨立上課的框架,用同一個主題共同教學,有美術課的勞作,體育課實際操練,還有社會課的歷史背景介紹,各科串聯找回客家方口獅,過去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脈絡。新竹縣芎林國小學生陳曉葳:「頭上面會有那個王字,然後眉毛比較粗,然後腮紅很大,眼睛也很大,這是客家獅的特色。」新竹縣芎林國小學生林耀銘:「我覺得好玩,學到很多客家文化的東西是你在課本學不到的。」
新竹縣芎林國小校長孟繁明:「最近是有感於我們的客家文化要逐漸沒落,所以我們要重視它,所以能不能融入在課程裡面,讓孩子去體驗;再加上其實108課綱的一個推動,我們要希望孩子在學校能夠看到自己本身在地的文化,你才能夠對於 我們所謂的文化的認同,跟國家的認同,才會有那樣強烈的感受,而不會像失根的蘭花一樣。」
主題式教學講師羅貫庭:我們在學校裡面有沒有什麼東西你覺得它是公共藝術,你說生態池那邊有個白色的雕像,在生態池的後面有個白色的雕像,所以公共藝術要幹嘛,它希望我們的人,平常可以跟我們生活周遭的東西有一些聯結。」
看著投影片,學生眼神發亮,專注的聽老師解說!多年來重視環境教育的茄苳國小,也加入主題教學的行列,運用一週的課程,打造更有「藝」思的校園。新竹市茄苳國小學生吳忠峻:「(為什麼你們的畫裡面都會有蝴蝶?)因為我們學校 有很多蝴蝶,有淡小紋青斑蝶 還有紫斑蝶,都有上觀察蝴蝶的課。」
新竹市茄苳國小學生嚴予晴:「像蝴蝶還有還有什麼果子,植物的東西或者有時候會去生態踏查,然後就是運用在今天的課堂上,超好玩!」茄苳國小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蝴蝶更是學校特色,師生合作分組討論,輪流分享故事,勾勒出他們對校園的想像。教室裡學生上課,不再是被動無聲,而是主動參與,更樂在學習。主題式教學講師羅貫庭:「孩子的學習,是在真實世界,他是可運用的,而不是說我們在教室裡學的都是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那其實對孩子來講,他會有很不一樣的感受,他的記憶他的影響就會很深刻,也更能夠達到我們希望達到的一個學習目標。」
教室如何不一樣?教室不一定侷限在小小的空間,也可以延伸到校園,像是這一塊原本是茄苳國小的鉛球投擲圈,在學生的巧手之下,將成為一幅美麗的畫,成為公共藝術。校園成了畫布,讓學生自由揮灑,實戰經驗中更學習到團隊分工 除了操場上的大池塘,和回收場的花園,最難的挑戰,就是坡道上的3D彩繪。這時主題式課程中,數學課學的透視比例派上用場,彩繪任務順利完成。
新竹市茄苳國小學生王育恩:「就是在畫的時候,雖然就是手會這樣子,變成這樣子,可是就是很開心,因為看到自己畫的東西都可以跟別人分享。」新竹市茄苳國小學生嚴予晴:「平常藝術課就是講藝術家,然後在紙上畫畫。但現在是在外面的地板上畫畫。」
新竹市茄苳國小校長謝佳曄:「我覺得孩子們非常不一樣的是那個眼神跟那個就是學習的眼神,學習的目光就是整個亮起來了,而且對這個學校的校園環境,會更有感情,我覺得也透過這樣的課程可以打開他們的一個視野跟思考的一個方式,去覺察到我們生活當中的環境當中,有什麼地方可能可以需要更美的一個部分。
主題式教學講師蘇元瑜:「底部挖空,然後掐下去之後,再把它拉起來,然後再往下一個位置再往下壓。」新竹縣華山國中視覺藝術老師李惠容:「看第一個有沒有皺摺,沒有皺摺的話就可以。」
新竹縣華山國中學生鄧禹甄:「自己做那個樂器,它是利用共鳴共振來讓它發出聲音。(跟一般的物理課有什麼不一樣?)這個比較有趣,因為這個它做完之後會發出聲音,而且它是用紙杯做出來的,第一次動手做。」探索聲音的奧妙,華山國中混齡教學,擺脫生硬的自然課,除了基本的科學介紹,聲音領域的新詩創作,甚至聲光實驗,實作手工喇叭,讓學生做中學,更能理解原理。
新竹縣華山國中學生莊唯佑:「在一般上課時,就是都在聽老師在講,本身對實作比較有興趣,有做出來然後就是會比較記得。」
新竹縣華山國中學生彭綉雯:「老師和學生一起上課一起討論,然後一起創造出 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新竹縣華山國中教學組長許淑敏:「打破我們制式的那種教學的模式,不分領域不分年級,我們利用共同的時間,一起帶到戶外去,讓他們用手機用ipad去拍攝、去錄製大自然的聲音。
蒐集校園的聲音,製作專屬學校的聲音地圖,主題式教學把教室搬到戶外,課程設計創新多元,整合教育取代從前,各個獨立學科,讓老師們必須互相合作,也從中獲得刺激和啟發。新竹縣華山國中視覺藝術老師李惠容:「改變真的很多真的會不一樣,我們除了是平面的繪畫跟設計,我們跨領域到聲音的控制或者是科技的,或者是自然生態的。無論是學生是老師,他的成就感會真的非常大。」
新竹縣華山國中教學組長許淑敏:我在教的時候,我也同時吸收到別的領域老師給他們的,所以這個也在刺激我的教學活動的設計,這個是我的收穫。」新竹縣華山國中校長張家芸:「走出教室,然後能夠跨領域的學習,帶孩子找回上課的興趣,讓我們的學習不受限,讓我們的學生學習有更寬廣的一個視野。」
2016年全球教育改革領頭羊芬蘭,啟動新課綱,以主題式學習為教育方針,而美國、歐洲、紐西蘭和日本,也已實行多年。隨著108課綱正式上路,孩子在課堂外的多元學習,以及如何應用在生活上,逐漸受到重視。結合各科目領域的主題式課程,顛覆傳統走出書本,為孩子創造不同的教室風景,也找回上課的樂趣。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