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團結稅補貿易赤字 金融時報:休想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財經專家丁學文的專欄,今(20)日要為大家解讀「倫敦金融時報」的社論。這篇社論談的是「一次性課稅」與國家貿易赤字的問題。有哪種稅務是一次性的,又和貿易赤字被牽扯在一起呢,來聽聽丁學文的說法。

幫你讀懂全世界,各位觀眾大家好,我是丁學文。我今天要跟大家解讀的是《倫敦金融時報》的全球社論。這篇社論的標題非常有意思,它的標題寫的是一次性的課稅並不能解決,各國貿易赤字的問題。

文章的內容其實是一個呼籲性的文章,它一開始說,其實加上今年還有去年的疫情,這已經是第二次,所謂的IMF跟世界銀行的年度會議,沒有在華盛頓舉行而是在線上舉行。不過如果有參與這個會議,或者你有上它的會議錄影去看的話,你會發現這一次的重點是一個solidarity,solidarity是一個團結稅的概念。

什麼叫團結稅,傳統上團結稅就是說,當這個世界遇到一些突發性事件的時候,怎麼透過一次性的稅收,在大家有共識的情況之下,解決這個短期的問題。《經濟學人》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他認為以富裕國家來說,在這一次紓困裡面,因為利率非常地低,他們在所謂集資上面並沒有遇到太多的問題,你為什麼要去發動所謂的solidarity。

另外他也提醒大家,在傳統例子上,譬如說諾貝爾的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曾經說過,在歷史上很多短期的東西,最後都變成永續存在,他舉了幾個例,譬如說以英國來說,英國其實在過去,為了協助拿破崙的戰爭,曾經課了一個稅,加上玉米法廢止之後,他的關稅跟收入稅降低,可是這一個稅率到現在在英國還是存在。

更不要說德國的俾斯麥時代提供的稅,到現在也沒有完全消失,所以《倫敦金融時報》在呼籲大家,其實長期性的結構問題才是各國政府應該面對,透過solidarity要去解決這個問題,其實是緣木求魚。

這就是《倫敦金融時報》要跟我們分享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我們下次見。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