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 台北市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這場全球性的新冠疫情更讓我們首次見識到,不只是口罩和疫苗,有好多我們意想不到的東西都在轉眼間成了搶手貨,來聽聽財經專家丁學文,解讀倫敦金融時報社論的重點。
幫你讀懂全世界,各位觀眾大家好,我是丁學文。我今天想跟大家解讀的,是《倫敦金融時報》的全球社論,這一篇社論我個人很喜歡,它用了一個英文字叫scarcity稀缺性。它的大標題寫的是,稀缺性提醒了我們一些過往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事。
怎麼解讀這篇文章,文章內容很有意思,他說因為去年COVID-19的誕生,讓全世界經歷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一個,不大舒服的一個經驗。首先我們看到很多人習慣在網路上訂貨,可是這個訂貨卻讓英國的硬紙板,因為你快遞必須要用硬紙箱,整個上漲了10倍,同時我們也看到,全世界的港口開始塞車,很多的物流延遲,所以很多的供應鏈被迫中斷。
而更重要的是因為,大家被困在家裡,所以很多3C產品的銷售增加,所以我們看到前陣子半導體晶片的短缺,很多的電子供應鏈也因此中斷,這個都是所謂的scarcity就是稀缺性,造成很多民生必需品的稀缺。甚至最近我們看到疫苗開始也要接種,各種之間也開始有搶疫苗,這個稀缺性的問題。
可是《倫敦金融時報》特別提醒我們,隨著我們習以為常地去耗用所謂大自然的資源,這個世界越來越多的自然資源已經不夠用了。舉例來說砂子,過去蓋房子或建築物,很多時候要用到砂子。大家可能不知道,現在全世界的砂石越來越不夠,有的人會說沙漠很多砂石,可是沙漠的砂石,是不適合作為建築的。而最近我們更看到缺水,包括台灣的半導體,包括萊茵河的水位都在告訴我們,有些東西你用完之後就再也不會回來了。
總而言之,《倫敦金融時報》這篇文章或者社論我個人非常喜歡,它在提醒我們,我們經歷了所謂疫情過後的scarcity稀缺性之後,民生必需品會先不夠用,接著很多的大自然資源會不夠用,我們必須好好珍惜,我們得之不易的地球資源。
謝謝各位,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我們下次見。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