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璽鈞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華視陪伴觀眾走過五十年,特別企畫的【看見台灣五十年】系列報導,繼續來看1990年代的台灣民主路!1990年2月、台股衝上萬點,但對比經濟發展,政治改革卻陷入瓶頸,1990年3月青年學生在中正紀念堂,發起靜坐示威抗議,史稱「野百合學運」,促使政府結束萬年國會,同意修憲讓人民直選總統,台灣民主化也進入全新歷程,1996年首次總統公民直選,又是另一個重要里程碑,安定內政也向外交拓展,首任民選總統李登輝展開「務實外交」,台灣如何再次走向國際,一起來看。
李登輝(1996.5.20)時任總統說:「2130萬同胞,正式邁進主權在民的新時代」。
陳水扁(2000.3.18)時任總統說:「台灣為民主的發展,寫下新的一頁」。
馬英九(2008.3.22)時任總統說:「我們完成了,台灣歷史上第四次的,公民直接總統選舉」。
蔡英文(2016.1.16)時任總統說:「再一次用行動告訴全世界,台灣等於民主,民主等於台灣」。
1980年代台灣造就經濟奇蹟,躋身亞洲四小龍,同時發展民主轉型。21世紀台灣已被喻為亞洲民主燈塔,數十年歲月,這一路民主化過程的更迭,政權的和平轉移,奠基於一場,90年代初的青年革命。國民大會代表(1990.3.6)說:「國民大會每年開會一次,有獨特的作用,我們爭取一年開一次會議,這表示我們對選民的負責」。
1990年解嚴3年後的台灣,政治體制仍舊封閉,遷台40年的國民大會從未改選,許多國大代表早已老邁,卻自行通過《臨時條款修正案》,將任期延長為9年,且大幅提高出席費,被外界視為「自肥條款」。老舊的國家機器,跟不上社會全面求變的巨流,3月16日、青年學生在中正紀念堂,發起靜坐示威抗議。
學生不滿國大代表濫權,各大學串聯下野百合學運成形,並提出四大訴求,主張國會全面改選。范雲(1990年)野百合學運學生代表說:「要求執政當局,立即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民國是會議,並提出未來具體的,民主改革時間表」,那一年22歲的范雲,是台大學生會會長,也是學運決策小組成員兼總指揮。
范雲立法委員(時任野百合學運學生代表)說:「因為我們的國民大會,就是是一個萬年國會,所以我們應該要談,這個制度的問題,所以學生就覺得,其實就是一個很單純的,我們學習到的民主的理念,可是從來沒有在台灣落實過,我覺得這樣一個很素樸的想法,那出來抗爭」。
新聞片段(1990.3.21)說:「學生們也製作了一株野百合,作為學生的精神象徵,代表自主性生命力強,純潔等意義」,青年學生吹起改革號角,學運替人民的長期積怨找到出口,獲得廣大迴響和聲援,成為一股,社會推動台灣民主化的動力。
鄭文燦桃園市市長(時任野百合學運學生代表)說:「當時的學生,其實是憑藉著一股,那種理想主義的熱情,認為台灣應該要改變,民主應該要成為,這個台灣的一個方向,所以我覺得野百合學運,可以講是,台灣民主化過程的一個,打開大門的序曲」。
鄭文燦(1990年)野百合學運學生代表說:「我們要求,是由李總統親自接見」。
經過5天不分晝夜的抗爭,3月21日、50多位學生代表和教授,進入總統府和總統李登輝見面,雙方會談40分鐘之後,達成四點共識。隔日學生撤離廣場,結束6天的野百合學運,政府也於6月28日的國是會議中,達成終止動員戡亂時期,結束萬年國會等結論,台灣民主化進入新的階段,展開一連串「寧靜革命」。
彭錦鵬台大政治系副教授說:「在一個很穩定的,兩蔣時代的一個發展裡面,人民的聲音其實是很少的,那透過了一個非常純真的學運的,這種大規模的大家都注意到說,我們在憲政體制上,有什麼樣的一個缺點,那李登輝就趁勢地把這股力量,給吸納上來,就使得這個民主轉型,非常順利地推動」。
薛化元政大台灣史研究所教授說:「野百合學運可以說是臨門一腳,扮演了一個社會力,再往前衝的一個作用的加速,這對於台灣的改革運動,可以說有相當正面的價值跟貢獻」。
葉金鳳(1991.4.22)國民大會臨時會主席說:「本席鄭重宣布,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廢止案,三讀通過」。
新聞片段(1991.4.22)說:「國大臨時會議在完成兩項,修憲提案的三讀程序之後,李總統登輝先生,將可按照原訂計畫,公布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正式生效,屆時我國第一階段的憲政改革工程,將可大功告成」。
1991年5月1日,台灣廢止臨時條款,終止實行43年的動員戡亂時期,結束對中共的敵對態度,兩岸關係有了新的發展起點,更讓台灣朝正常的、民主憲政國家邁進。5月17日,立法院三續通過,廢除定有唯一死刑的《懲治叛亂條例》。不過緊緊箝住思想、與言論自由的刑法第100條,卻還未徹底斬除。
薛化元政大台灣史研究所教授說:「中華民國刑法,本來是罪刑法定主義,但是以刑法100條,這整個叛亂架構而言,它最大問題就在於說,你可能有意圖有講什麼,就可能構成要件,這個來講就是有爭議了」。
100行動聯盟成員(1991年)說:「愛與非暴力原則,廢除刑法100條」。
(畫面來源:無限映像提供)100行動聯盟,由台大教授陳師孟、中興大學廖宜恩教授等學者,成立的「100行動聯盟」,以反閱兵廢惡法作為訴求,要求政府廢除刑法第100條,聯盟倡議愛與非暴力行動,引發民眾關注,為廢除刑法100條,用社會輿論創造開端,後續由立法委員接棒執行修法。
羅文嘉時任100行動聯盟成員說:「這個事件的比較大的影響,應該說第一個,它創造了台灣從80年代,這麼多群眾運動以來,其實第一個是由知識界發起的,它是少數台灣群眾運動,個別議題單一議題訴求,很快獲得回應,我在次年確實看到運動的成果」。
1991年年底,國民大會和立法院全面改選,萬年國會從此走入歷史,隔年5月15日,立法院通過修正刑法第100條,人民的言論自由受到保障。曾因內亂罪、遭判刑10年的許信良,從此卸下肩上的叛國枷鎖。許信良民進黨前主席說:「言論無罪思想無罪,可是刑法100條是,可以根據你的思想,根據你的言論判你叛國罪,所以這是非常嚴重的,所以廢除刑法100條,讓台灣恢復正常,就是讓有言論自由,有思想自由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努力」。
彭錦鵬台大政治系副教授說:「我們在民主轉型的過程裡面,並沒有付出太大的一個代價,比方說戰爭或者是暴動,或者是這個民生凋敝,我們都沒有,我們因為我們的經濟基礎滿雄厚的」。
1980年代台灣經濟穩定成長,成為改革強力後盾,90年代初、寫下一連串民主的第一次,除了國會全面改選,還有1994年省長選舉,以及北高直轄市長民選。薛化元政大台灣史研究所教授說:「台灣過去有選舉,可是選舉第一次,有法律依據是1994年,權力的正當性跟民意,就產生了非常強烈地連結」。
新聞片段(1995.6.8)說:「總統下飛機了,跨下了歷史以來的第一步,這是中華民國84年以來,最大的一步」。
安定內政也向外交拓展,1995年6月總統李登輝,以私人名義造訪美國,他是中華民國歷史上,第一位訪美的現任元首。李登輝(1995.6.10)時任總統說:「本人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要瞭解民眾的意願,以期由民意主導政府施政,民之所欲長在我心」。
回到母校康乃爾大學,李登輝以「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為主題發表演說,並首次提出「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國家定位。王高成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副校長說:「這個美台斷交以來,第一位就是台灣的總統,能夠到這個美國去訪問,這個對於美台關係,我們外交是一個很大的突破,但是卻是這個惡化了,這個兩岸的關係,從那開始兩岸關係,可以講是急轉直下」。
李登輝(1996.5.20)時任總統說:「今天2130萬同胞,正式邁進,主權在民的新時代」。
1996年台灣實行首次總統公民直選,完成了台灣民主化,最後一塊重要拼圖,就在台灣跨出民主一大步的同時,卻也得面對中國的威脅,總統直選期間,中共用飛彈、沿岸大規模演習,試圖影響台灣選情,台海危機之後,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劃下不信任的鴻溝。趙建民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說:「兩岸關係影響台灣發展的一切,尤其是外交,90年代以後,我們開始對「一個中國」,政治的認同出現改變,很難說服老百姓,我們現在有一個中國,我們代表一個中國,我們是中國人,現在多數的老百姓,都覺得中國是他們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我們是台灣」,受限於「一個中國」政策,嚴重壓縮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李登輝一改兩蔣時代、「正統中國」立場,展開「務實外交」,一度讓台灣邦交國數量,回升到31國。
王高成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副校長說:「這個務實外交的意思就是說,第一個我們雖然在受限於大陸的這個打壓,但是我們還是必須要,想辦法來突破,那麼第二個就是說,我們的這種外交的關係,也不是說一定要非常重視所謂的這個名分,在任何國際組織裡面,或跟其他的國家的關係,能夠有實質上的一個來往」。
1990年代的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人民開始用選票,警惕並告訴政黨,國家路線該往哪裡走,人民才是自己的主人,台灣民主至此,不斷淬鍊腳步不曾停歇。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