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霸凌頻釀悲劇 勿成鍵盤殺手幫凶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近幾年,網路霸凌事件層出不窮,有的甚至釀成悲劇,主要原因是匿名者躲在鍵盤後面發言傷人,通常很難找到。兒福聯盟統計、有高達7成4的兒少認為網路霸凌情況嚴重,7成6的人、親眼目睹過霸凌或曾遭到霸凌、精神科醫師說,因為網路霸凌而到精神科看診的人,已經越來越多,這問題不能再被忽視。

國二女學生被同學霸凌,過程還被PO上網,受害者哥哥表示,「還把影片PO上真的很痛啊」;2015年4月21日,外型亮眼的女星楊又穎,留下一封遺書,難以承受網路酸民的攻擊,24歲的生命,選擇畫下句點。楊又穎哥哥表示,「不要以為說幾句話而已,不會怎麼樣。別成為網路言語霸凌的共犯」。

台大護理系副教授吳佳儀表示,「網路霸凌受害者基本上是個黑數,我們沒有辦法去掌握網路的使用者,基本上他是這個受害者」。小A(化名)小的時候就是體型比較大隻,同學嘲笑之後,現在大家都有手機就會PO上網,可能大家就會加上一些嬉笑怒罵的言詞。

就讀高三的小A,只因為身型比較高大,成為同學的箭靶,在群組上討論,同學的話像一把刀刺進他心裡。小A開始抗拒上學,小A說,「很多小細節不是我完全可以避免的,就像我一定要吃飯啊,就像我就是這樣生活,但他們就是可以發揮」。面對排山倒海的網路攻擊,小A透過家長心理輔導慢慢調適,但要懲罰這些鍵盤殺手,卻非常難。

一位面對女兒遭受網路霸凌的媽媽,表達出無奈。小恩媽媽說,「很難處理,很難下手,可是問題是這變成以後一個趨勢,你要教小孩去面對霸凌的東西,當你看到這些不雅的詞彙,你要用什麼角度去導向一個正面的力量」。

兒福聯盟統計,有高達7成4的兒少認為網路霸凌情況嚴重,7成6的人親眼目睹過霸凌或曾遭到霸凌,不過只有4成三的人,會尋求解決管道,而研究也發現,霸凌者通常認識受害者,刻意攻擊出現精神問題。

台大護理系副教授表示,「除了失眠,還有焦慮、憂慮,生活功能有些影響,可能已經中輟了」。兒福聯盟表示,「他們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現實生活也遭受到霸凌,然後延伸到網路上,我們會發現說學校的師長在處理這一塊,有很大的困難,包括說他要怎麼幫學生蒐證」。

2015年紐西蘭立法通過,「反網路霸凌條例」這是全球首例,霸凌者除了罰款,甚至入獄;還有英國,設立新網站,幫助受害者提出申訴。至於台灣,也有校園霸凌防制準則,針對網路漫罵、恐嚇、轉傳、分享等,也要納入規範,但還在修法階段,目前得靠妨害名譽,或是恐嚇等法條來規範。

不少藝人,也呼籲正視新世代的暴力問題,蔡依林表示,「讓我們都做一個心靈充滿的人」;安海瑟威說,「要相信自己」,網路言論像一把雙面刃,不當發洩情緒的當下,不論是網路世界或對方心中,都是難以抹去的疤痕,民眾留言當下,得要將心比心。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