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 / 台北市
(德國之聲中文網) 根據彭博社28日發布的報導,印度已將至少5萬名增援部隊調往與中國接壤的邊境地區,此舉被視為印度在對中國的軍事策略上,採取進攻性軍事姿態。增兵之際,印度防長辛格週日(6月27日)開始對拉達克地區進行3天訪問。
盡管兩國1962年曾於喜馬拉雅山交戰,但自英國人離開南亞後,印度的戰略重點主要都放在巴基斯坦,兩國為爭奪克什米爾進行了三次戰爭。然而,自去年發生幾十年來最致命的印中邊境衝突後,印度總理莫迪 (Narendra Modi) 的政府一直在尋求緩和與巴基斯坦的緊張關係,並將主要精力放在對抗中國。
四位熟悉印度邊境增軍消息的人士告訴彭博社,在過去幾個月中,印度已將部隊和戰鬥機中隊轉移到與中國交界的三個不同地區。其中兩人說,總的來說,印度現在大約有20萬部隊集中在邊境地區,比去年增加了40%以上。
其中一位消息人士指出,以前印度在邊境的駐軍主要是阻止中國的行動,但這次的增軍讓印度指揮官有更多選擇,包含必要時對中國進行攻擊和奪取領土,他稱這種戰略為「進攻性防禦」。這個戰略包含仰賴更多的直升機將士兵從一個山谷空運到另一個山谷,以及由英國航太系統公司BAE制造的M777榴彈炮等火炮。
雖然不清楚中國在邊境地區派駐多少部隊,但彭博社在報導中稱印度政府發現解放軍最近從西藏向新疆軍區增派了部隊,該軍區負責在喜馬拉雅山一帶的爭議地區進行巡邏。其中兩個消息人士指出,中國正在沿西藏有爭議的邊界增加新的跑道建築丶容納戰鬥機的防彈掩體和新機場。他們說,北京在過去幾個月還在該地區增加了遠程火炮丶坦克丶火箭團和雙引擎戰鬥機。
中國外交部在回應彭博社提問時說, 不對未經證實的訊息發表評論。印度中將與前北方軍隊指揮官D.S. Hooda則說現在擔心的是,任何一方誤判都可能導致更致命的衝突。最近幾輪印度與中國的軍事外交談判在恢復邊境地區平靜的這個部分有些微進展。他告訴彭博社:「當邊境管理協議破裂時,任何一方擁有如此多的士兵都是危險的。雙方都有可能在有爭議的邊界展開積極的巡邏。」
專家:部隊增援是談判過程的一部分
新加坡國立大學南亞研究所的印度軍事專家約西(Yogesh Joshi)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他對於印度在中印邊境地區加派部隊並不感到意外,因為在軍事談判中很常見的情況是,當雙方在試圖達成協議的同時,他們也必須讓對方知道他們有意願與資源延續衝突。
他說:「對印度來說,這點特別重要,因為過去一年印度對中國充滿不信任。中國解放軍去年4月與5月在邊境對印度發動突襲式的軍事行動,此舉出乎印度軍方的預料之外,也讓印度現在在中印邊境的軍事衝突中,沒有被動的空間,因為他們不能失去更多領土。」
約西指出,在像中印邊境這樣的山區作戰,很難收復失去的領土,所以對於印度來說,在去年失去了不少邊境領土後,只要他們派駐越多的部隊,他們在未來可能爆發的軍事衝突中,選擇也越多。
他向德國之聲表示:「印度的戰略一直都是盡可能地威懾中國,但如果這個戰略不奏效,他們就會發動攻勢,奪取他們的一些領土。這一戰略已經實施了很長時間,所以我認為這一波的部隊調動主要是為了堵住邊境缺口,所以當中國再次發動意外的軍事攻擊時,印度也能做出類似的反擊。」
約西談到中國與印度在今年二月達成共識,宣布已完成班公湖地區的撤軍工作後,雙方針對其他邊境地區的軍事談判便未能有進一步的發展。他說,在其他談判未能有成果的情況下,印度認為他們必須在邊境對中國維持一定程度的軍事壓力,這樣中國在談判桌上才有可能展現真誠的一面。
他說:「印度軍方認為,當他們在與北京談判時,他們必須具有競爭力,所以當談判尚未結束前,這個道理可能使印度在邊境的管控上採取更具進攻性的作法,迫使解放軍在談判中變得更真誠。」
印度陸海空三路增軍部署
其中三名消息人士向彭博社透露,印度拉達克北部地區部隊人數增加最多,估計有2萬名士兵,包括曾經參與針對巴基斯坦戰爭的反恐行動士兵。去年中國與印度數次在拉達克北部地區爆發軍事衝突,而有2萬名印度士兵部署在該地區,可能意味著印度在任何時候都會有更多部隊適應在高海拔的喜馬拉雅山作戰,相對的專注在與巴基斯坦西部邊境的部隊數量將因此減少。
此外,印度還在靠近邊界中心的南部西藏高原上提升了進攻能力。消息人士指出,在這個人口較多的地區,裝備有機槍的正規士兵已經加入了輕度武裝的準軍事人員。
彭博社在報導中稱,印度大部分的邊境部隊都部署於印度東部的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因為1962年的中印戰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該地區進行。目前,印度正在該地部署新購置的法國制陣風戰鬥機 (Rafale figher jets),這些戰鬥機上配有遠程導彈,希望藉此支持地面部隊。
與此同時,印度海軍也在採取行動,將更多的軍艦移動至關鍵的海上通道,並加強派駐的時間。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印度海軍官員告訴彭博社,印度政府的努力包括研究進出中國的能源和貿易流量。
(彭博社等)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新聞來源:德國之聲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