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快樂」要自己追求

◎黃肇松

臺灣民眾身體是否快樂?據董氏基金會日前公布調查結果顯示,民眾身體快樂指數平均六十三分,只達及格邊緣,還有加強空間,尤其值得注意的包括,十五歲至二十九歲年輕族群身體不快樂比率居高;而女性又比男性更容易不快樂。

曾有官員在公共場合致詞,以祝福會眾「身體快樂,精神健康」作結語,被引為趣談;但此說法現已被普遍接受。身體是否快樂更有指數可測,一般是以活動量、生活品質、情緒狀況、排便、膚質等,作為檢視指標,以六十分為及格指數。

一個人只要三餐定時定量,多吃蔬果,不吃零食及夜消,睡眠達八小時,每天順暢排便一次,逐日持續運動一小時,身體快樂指數較高。年輕族群忙著升學及就業,女性通常要兼顧工作和家庭,身體負擔重,自然影響到身體快樂。除應自求多福,社會也應提供減壓機制。

飲食營養的均衡攝取及作息的正常化,國人近年來已逐漸重視,但運動量不足是一大隱憂。衛福部的「健康危害行為調查」結果,全國十五歲以上活動不足比率達七成六,而女性活動量不足率更高達八成三,都是很大警訊。

缺乏身體活動的靜態生活,不單是讓身體快樂不起來,更是影響死亡率的四大危險因子之一。要「活」就要「動」,只有持之以恆堅持適量的運動量,加上良好的生活品質,身體才能健康快樂。



新聞來源:世新-台灣立報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