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8 19:23

四幕‧三景:在河岸

戲夢英倫  /  蔡奇璋
四幕‧三景:在河岸
2015.8.16

艾凡河上典麗的天鵝啊!願能再見
此地水域裡,你的影跡具現,
羽翅翩翩,飛抵泰晤士河水岸,
討伊萊莎與詹姆士兩位君王的心歡。
        ── 班‧姜森,《致:我心鍾愛之詩人,威廉‧莎士比亞先生》

我喜歡到位於南岸的國家劇院看戲。國家劇院的英文縮寫,與「新台幣」相同,都是NT(指的是NationalTheatre);而兩者帶給我的喜悅也不相上下。畢竟,有台灣匯來的NT,我才能興高采烈地走進倫敦的NT,將物質的充裕,轉化為精神的飽足。

做為倫敦城內具有高度指標性的表演藝術空間,這裡的戲劇製作向來是眾口皆碑;許多活躍於檯面上的編劇、演員和導演,都會在此展現其心血結晶,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交流,因而讓劇院坐擁驚人的磁吸效力。再者,它的經營是全方位的:除了大、中、小三個廳內排定的演出外,此處還有咖啡館、酒吧、戲劇專業書店、戶外表演場等設施,並且定期舉辦演講、工作坊及教育相關活動,以滿足不同年齡層戲劇愛好者之需求。然而,對我來說(相信不少NT的訪客亦有同感),到國家劇院看戲的終極魅力,還是來自它的位置所在:泰晤士河畔。NT門外寬敞的河岸大道,堪稱散場後觀者繼續發展個人內心戲的絕佳地點。戲夢初醒,一邊走路吹風一邊細細反芻,其樂有如莎翁名劇《仲夏夜夢》裡,一跤跌出戀愛春夢的織工巴騰:先是如墜五里霧中,感官糾結,後來卻在幽微的辯證、爬梳下備受啟發,決定將夢裡的玄奇經歷編寫成歌,變成可以觸動他人的媒材。這是藝術創作彼此牽引、生生相息的循環模式;有反思,才有能量。

一晚,獨自看完英國舞台女王茱蒂‧丹契領銜主演的《海鷗》,步出國家劇院,沿著河岸漫行,在沁涼夜風裡咀嚼戲中的文字、意象至忘神,不知不覺走上跨河的人行天橋,但見腳下河水浩浩湯湯,波中燈樓倒影,幽晃如夢,與劇場的本質相呼應,一時間,滿心都是人情世故的美麗與惆悵。

也曾與朋友一同欣賞週六下午的日場表演,散戲後在河岸的長椅上閒坐。彼刻,身後有街頭藝人帶動氣氛的吆喝聲,眼前則依然是一徑奔流的泰晤士河水。暮色初昇,我們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話:討論剛剛看的戲。放空。講講本身對於藝術的想法。發呆。扯點未來的人生計畫。定格。逝者如斯夫!兩個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憑空勾勒自己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的樣子,有些猶疑,不免徬徨:多年後,養得活自己嗎?成家了嗎?還搞劇場嗎?被粗礪的現實壓垮了嗎?對生命尚有期待嗎?…

河水不停往前,是隱喻,也是答案。戲劇一齣接著一齣,是現在,也是永遠。有一天,當我終須告別倫敦時,一定最難捨下泰晤士河岸上,國家劇院裡裡外外的諸多風情;在這兒,我的思緒總與水流平行,不停往前,密密接續,渦轉著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無盡光影。



新聞來源:世新-台灣立報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