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補救教育不能即興性作為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面對城鄉差距拉大,如何彌補偏鄉師資短缺?教育部長吳思華則希望大專青年站出來協助。其實,大專青年早就站出來,問題在於教育部缺乏統合能力。如果缺乏積極整合能力,教育部要談偏鄉補救教學方法,只怕仍淪為劃大餅。

面對城鄉差距拉大,如何彌補偏鄉師資短缺?各界建言相當多,教育部長吳思華則希望大專青年站出來協助。其實,大專青年早就站出來,問題在於教育部缺乏統合能力。

大專青年進入偏鄉協助補救教學,在5、60年代的校園服務性社團,就有大專青年利用假期,撥出10到20天與偏鄉小朋友在一起,國文與數學是當時的補救強項。只是這類補救方式,沒有統籌性計畫,每次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偏鄉小朋友也感受不到被補救。

近來則有台師大學生所發起的「孔子行腳」活動,今年是第六屆,共在兩岸四地結合22所大學,近300位學生參加,前往兩岸30所偏鄉學校,替弱勢學生課輔當志工。

換句話說,不論是早期的服務性質,或現在師法孔子的周遊列國教學,其意義都在於交換彼此學習經驗,圖更多進步空間。這些自發性質作為,與早期中南部北上求學的同學們,知道自己家鄉教育不足處,再約同學返鄉回饋,這一點是教育部無法了解。

大專青年這種自發性的作為,以曾罹患腦瘤的台師大特教系特殊生邱昱東的說法最具代表性。他體會到自己小學時發病,求學過程持續受到受公益、社福團體協助,所以說:「感受到很多人幫助,這種經驗很棒,我也想把這感覺,帶給沒有資源的偏鄉孩子。」

這些有企圖心的大專青年,長期以來欠缺的是資源整合機制,以擴大他們補救教學的機會。教育部如果能夠協同地方教育主管單位,列出各地待補救項目、師資,再協助大專青年安排下鄉的臨時住所。整個假期應可排出完整課表,讓偏鄉小朋友得到最好學習。

更何況,過去大專青年的下鄉,都是自籌經費在辦理服務社會,教育部位於置高點上,如能撥出經費以回饋或獎勵學生,應能擴大教學成果。

如果缺乏積極整合能力,教育部要談偏鄉補救教學方法,只怕仍淪為劃大餅。


新聞來源:世新-台灣立報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