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8 18:30

教育歸零思考之二 教育行政可以簡化嗎?

近來教育行政措施的評量,以大數據為管理目標</big>學校行政人員逐一填寫報表,工作之重不堪負荷,但文件全部量化後,對於實務上的教學有積極效果嗎?學校的核心工作應是教學,行政工作若反客為主,反巔覆教學的指引。
「105歸零思考」,不只是高教體系要這樣做,與多數教職有關的反而是教育行政工作的繁鎖,教育部長吳思華要求,未來教育施政要訂定宏觀、清晰的藍圖,至於行政評量則應簡化,不要訂出多如牛毛的管控指標,以免造成學校、老師太大負擔。

最近10年來教育行政措施的評量,無不以量化作為管理目標,這個方式衍生出來的是大量成疊報表,工作之重讓學校行政人員不堪負荷,這幾年地方政府的教育行政人員流動如走馬燈般,都快要讓學校經營不下去。

沒有人會認為,量化管理是不對,因為數據會說話。這包括學校的註冊率、報到率、升學成績等,都可以形成大數據管理,讓學校發展有理性的數目字可以支撐,問題是大數據的形成,不是來自自動化作業,而是學校行政人員逐一填寫報表而來。

最簡單的是,教育部每年1、2月要針對地方教育事務進行統合視導,104年的視導項目就有388項,迫使地方政府與教育部攤牌,後來教育與地方政府開會,才把視導項目刪逾6成,只剩130幾項就可以。

多數人所不能明白的是,綜合視導是要看地方的中、小學校有無配合中央政策,再依結果擬訂未來補助、獎助金的核發。經過地方政府的反彈,就可以把388項減為130項,難道130項中就沒有可以再刪減之處嗎?

如果把層級往上提升到高教系統,從頂尖大學計畫、卓越大學計畫、技職再進化計畫等,也無一不是落實到科系辦公室內逐項檢查;更糟糕的是,各校明顯不落人後,彼此擷長取短,量化指標只有更多不會少。

所有文件全部量化後,最明白的指標是公文書堆積如山,而這只是應付一時的檢查,對於實務上的教學有積極效果嗎?

學校的核心工作如果是教學,行政工作是讓教學更順利,那有必要讓行政事務反客為主,巔覆教學的指引。總括一句話,就是政府沒有必要管太多。

(三之二)




新聞來源:世新-台灣立報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