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去「教改」、現在「歸零」思考,到未來的「創新」,可以看到一個發展軌跡,就是教育部未來的發展企圖。應是從過去人人有書讀的普及化政策,向前邁進到解決偏鄉教育落差,讓菁英也有出頭天。
思索台灣教育未來,「歸零」是個方向;但也別忘了教育部長吳思華也說,教育部將今年訂為「創新行動年」,將推動偏鄉教育等創新實驗計畫,而創新來自真心關懷、解決在地問題;同時也要有擁抱全球視野和國際接軌。
從過去「教改」、現在「歸零」思考,到未來的「創新」,可以看到一個發展軌跡,就是教育部未來的發展企圖。應是從過去人人有書讀的普及化政策,向前邁進到解決偏鄉教育落差,讓菁英也有出頭天。
從普及到菁英政策,教育部最該思考的是,台灣未來發展需要何種人才。從東北亞的日本減少文科人才培育;到東南亞印尼要求高教師資到世界期刊發表論文,否則減薪因應,可以看出政府引導人才的努力。
然而從教育部內部文件來看,部裡要求各司處官員推動政策時,得擬出藍圖,配合修訂法令,訂定方案,落實追蹤管控、評量指標;故未來應朝關懷在地、擁抱全球;加上整合資源、跨司處協調;讓基層努力被看見、創新典範可增強。種種作為,仍只是口號式動作呈現,並未有具體作法。
教育部以「歸零」出發,朝「創新」之路前進,看起來,只想讓基層的努力被看見,甚至於誤會這樣的典範就可以創新。殊不知,現階段的行政人員只想早日辦理退休,過著優渥退休金生活,已沒有將士用命般的急切。
整個「歸零」的思考,如果放在偏鄉教育這一塊,何謂數位資源整合?如果沒有外力協助,光憑教育部內化層級,能不能達到一定效果?
考量到教育未來性,教育部應該把部裡資源作為平台,讓熱心的公益平台單位、有心的流浪教師加以整合,然後整個媒介到需要資源地方作搶救,完成一項工作後,就試著能否遍地開花,如此考管才是部裡該作的任務。
「歸零」不見得就是「零」開始,而是萬仞高山平地起,拋開過去包袱,才有蛻變新生命。(三之三)
新聞來源:世新-台灣立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