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鼎翔、葉向媛 / 新北市
手機、電視、平板電腦,我們的生活充斥著這些電子產品,你有多久沒有好好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了?蟲窩自然生態工作室設計長期的環境教育課程,引導親子走到戶外,重新愛上大自然。
捕蟲網在空中畫出一個圓,伴隨著孩子們的驚呼聲,小毛網住一隻黃腳虎頭蜂。小毛是蟲窩自然生態工作室的創辦人,熱愛大自然的他其實是個在台北成長,不折不扣的都市小孩。「我有一對愛玩的父母!」小毛說,小時候父母經常利用假日,騎機車或坐火車帶他到戶外的郊山步道玩,有一次在山上撿到即將羽化的蟬,親眼目睹蟬羽化、脫殼的過程,讓他十分震撼,開始對昆蟲產生興趣。
熱愛昆蟲的小毛後來也就讀中興大學的昆蟲學系,採集昆蟲、上山捉蟲都是他學生時期的回憶。畢業後,小毛曾在林務局八仙山自然教育中心擔任環境教育教師,針對一般大眾設計課程,這個經驗讓他開始思考環境教育的各種可能性。小毛表示,在八仙山的環境教育,學員與教師一生當中可能只會接觸一次,但是只透過一堂課,難以讓學員真的開始關注環境議題並付諸行動。「如果教師和學員可以持續互動,改變是不是就更加容易了?」懷著這樣的理想,小毛成立自然生態工作室,決定為環境做出持續的改變。
二〇一四年成立蟲窩後,小毛決定以小朋友為教學對象,他說:「從小接觸大自然、對大自然產生感情,未來對環境問題可能會更有感覺,願意關注甚至付諸行動。」此外,蟲窩的課程都需要親子共同參與,小毛希望在上課的過程中可以同時改變孩子與父母的想法,因為孩子代表的是未來,父母卻可以為當下的環境付諸行動。
小毛:「這隻虎頭蜂有黃色的腳耶!你們猜猜他叫什麼名字?」
孩子們:「黃腳蜂!」
小毛:「沒錯!這就是黃腳虎頭蜂!」
課程中小毛從不直接告訴孩子們答案,而是讓他們藉由觀察去跟生活做連結,自己找到答案。在孩子面前,小毛與他的工作夥伴都以「引導人」而非「老師」自稱,「在我的刻板印象裡面,老師是一個單向傳遞知識的角色。」小毛說,他認為如果一個人對一件事有興趣,應該會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你的老師應該是大自然,這些生物才是你的老師,我只是作為一個中間的角色,把大自然和人類串連起來。」小毛說,引導人的工作是讓孩子在沒有危險的環境下親近大自然、接觸生態。
「同樣地,孩子的反應也教了我很多。」小毛分享,曾經在野外遇到一個土坡,大人們覺得沒什麼,但是對孩子們來說攀爬土坡是一大挑戰並且非常感興趣。下一次在帶其他班級時,小毛與其他引導人就會從經驗中調整課程的設計。
蟲窩所設計的完整課程為期三年,共分為「五感體驗」、「動物山大冒險」、「大地的寶藏」、「水圳與溪流」、「生態大食堂」以及「人與自然」六大主題:,而這些課程主題的共同目標,都希望能讓孩子們親身體會、感受大自然。例如「五感體驗」主要是引導他們用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觸覺跟大自然接觸;「動物山大冒險」則是帶他們爬遍台北市的四獸山,鍛鍊基本體能。
「因為年紀比較小,我們會少講大道理,因為這個年紀還不太適合。」小毛說,蟲窩的課程主要是針對學齡前的孩子設計,引導人不會提及太多專有名詞和艱深的環境議題,而是轉化成遊戲的方式讓孩子了解這個環境的所有生物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有些小朋友一開始看到蟲就躲得超遠。」小毛說,孩子怕蟲是難免的,引導人會讓每個孩子按照自己的步調慢慢靠近。這時同儕的影響力是很強大的,當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敢摸,也會覺得是安全的,藉此,引導人再慢慢引導小朋友伸手觸摸或是由父母帶領孩子一起摸摸看,就有機會突破孩子對昆蟲的恐懼。「原本很怕蟲的孩子上過一期課程後,像換了一個人似的,開始靠近、想去摸、去接觸,甚至比其他小朋友更勇敢!」小毛說,看見孩子們開始改變心態,甚至對環境付諸實際的行動,例如:主動把垃圾撿起來或拆下登山步道沿路的塑膠布條,是從事環境教育最感動的一刻,因為終於有一些種子可能要發芽了。
《失去山林的孩子》中提到,現在的孩子在成長經驗中長期接觸平板電腦、電視,少有機會走到戶外親近自然,長大後可能產生無法專注、缺乏創造力的情形,這就是所謂的「大自然缺失症」。小毛表示,大自然對於孩子成長階段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蟲窩的使命就是引導孩子們重新親近並且喜歡上大自然。
「小孩子的求知慾本來就高,比起待在家裡,更希望到戶外讓專業的老師幫他們找到答案。」學員家長張爸爸說,孩子們越來越喜歡大自然,到戶外時喜歡主動觀察環境,對大自然也更尊敬,不再破壞環境、傷害昆蟲了。
「在家裡看到蟑螂的時候,我會把蟑螂放在手上,然後搭電梯到一樓放走牠。」五歲的鄭宇喬已經上小毛的課兩年了,過去的她也害怕昆蟲,現在卻可以在課堂上撫摸蜘蛛、蝴蝶,興奮地和朋友分享自己發現的昆蟲。
「人對於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不會付出關心和行動,因此要藉由環境、生態教育讓大家重新認識生活周遭的環境。」小毛說,他要引導人回到大自然、重新與大自然連結,讓人們正視環境問題,否則最後影響的就是下一代、下下一代,把問題留給後人解決是很不公平的事。
在自然教育中心工作時,小毛曾到英國參訪,發現當地的教育方式與台灣非常不同。台灣的教育教導孩子應當重視全球暖化、做哪些行動防止全球暖化,英國則是帶孩子用科學的方式調查,讓學生比對調查結果,親自看見環境的轉變。
小毛建議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實際到回收場、掩埋場,了解東西使用完會去哪裡、如何被處理、如何到海洋去、海洋生物又受到哪些影響。「要親自體會才能真的有感受並做出改變,教條式的宣導只會是催眠。」小毛說,現在的父母較重視知識的傳遞,報名課程時期待看到孩子有知識上的成長,但是他認為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背誦知識還言之過早,行為、心態上的成長是更重要的。
未來,蟲窩自然生態工作室計畫與各種不同領域的冒險團體結合,設計朔溪、攀樹、登山等冒險課程,並將環境議題融入課程,帶孩子去淨灘,認識海洋、河川污染情形,引導孩子更深入的認識大自然。
採訪側記
我們採訪時看見昆蟲還覺得有點可怕,但是蟲窩的孩子們卻絲毫不陌生也不害怕。看著他們在山林間活潑地跑跑跳跳,這樣親近自然的活動真的是現在的小孩很難得的經驗!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蟲」返大自然 孩子們的自然引導人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