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明儀、徐薰懋 / 基隆市
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下,有多少的孩子被關在「考試」這口井底,像隻井底之蛙般不知道書本外的真實世界。阿普蛙將生硬的社會議題融入最零距離、最有趣的各種遊戲中,帶領大家在遊戲裡,產生想法和自主學習動機,認識井外的世界。
幾年前,社工界流行起將桌遊帶進社會服務,隨之,幾位社工師在下班後聚在一起玩桌遊。二○一四年,越來越多來自不同領域的年輕人都加入了這個「桌遊讀書會」,他們總是喜歡在遊戲後聊聊人生,談談遊戲帶給他們的反思。那年正好遇上太陽花學運的爆發,讓這群年輕人意識到,在台灣傳統填鴨式教育下,孩子們只顧著考試和成績,其實都忽略了這些近在生活周遭的社會議題,而在議題爆發時不知道該如何反應。
他們開始思考有什麼方式能夠喚起公民的社會意識,最後他們決定,將手邊的桌遊比擬成社會現象和社會產生連結,甚至可以改編遊戲並融入社會議題。創辦人之一的林建毅認為「遊戲就像是修辭方法中的『比喻法』」,讓玩家在遊戲的同時反思自己和社會的關聯性,因此,幾位社工師決定共同成立「阿普蛙工作室」,希望藉著情境式遊戲包裝社會議題,培養公民獨立思考和關懷社會的能力,跳出井底和社會接軌。
起初,阿普蛙工作室以市面上現有的桌遊為教學媒材,後來慢慢和一些公民組織或老師合作,共同開發遊戲,如「大政治家:選戰風雲」這款桌遊,即是和一位公民老師和一位數學老師配合教案而設計。隨著經驗的累積,阿普蛙開始獨立設計議題遊戲,像是希望參與者了解媒體環境而設計的「眼球爭奪戰」、 討論土地開發和土地正義並提升對在地環境了解的「寶島大開發」。
媒體生態因為競爭力而變得失序,阿普蛙所創的議題遊戲「眼球爭奪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孕育而生。遊戲中,玩家扮演記者,並由扮演「閱聽人」的人對演讓玩家寫的新聞打分數,在競爭下,玩家必須設法抓住閱聽人的眼球,才能幫自己所屬的媒體公司賺錢。這個遊戲讓玩家理解新聞從業人員必須在短時間內產出大量新聞的壓力和無奈,媒體亂象肇因繁多,絕不只是記者的問題。阿普蛙會在遊戲結束後帶領玩家反思「你曾經罵過媒體嗎?但你剛剛是不是做出了你罵過的事情?」阿普蛙以具有張力的情境式遊戲方法,讓參與者發現真相和想像不一樣的震憾。
阿普蛙創辦人之一、曾任社工師的林侃眉表示:「和孩子談議題,他會覺得你在說教,但如果以遊戲的方式,他很快地會卸下防備心和你說出他的想法。」桌遊讓參與者透過議題遊戲產生對議題的思考能力和想法,而不需要透過強迫的方式去逼迫學習。曾為實習老師、現為阿普蛙企宣專員的李庭欣說:「從孩子真誠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們認同這些課程,而這種認同會讓他們主動去做更多的深入學習。」
「遊戲能夠如實的呈現出人性。」李庭欣說。在一個和自學團體合作的課程中,阿普蛙帶著孩子們玩和勞動議題相關的──「畜式會社」,讓孩子們扮演員工和老闆。他們發現,當問及扮演員工的孩子們原不願意加班時,孩子們竟一致的同意,同時表示「不加班老闆就不會有錢給他們,而且加班可以獲得更多的收入」。旁觀的阿普蛙成員們看見了在金錢的勸誘下,員工忘了工作最初是為了追求生活品質的初衷,這樣的社會現況竟然透過遊戲被看見了。而在遊戲最後,引導員再帶領孩子們探討現今的勞權問題,透過體驗式教育讓孩子們切身感受到近在身旁的社會議題。
除了和教學單位合作,阿普蛙也會帶領教師研習團隊,教導老師們如何將遊戲應用於教學、班級經營上。另外,他們也曾到公部門以遊戲的方式進行創新形態的員工培訓,林侃眉說,遊戲中的行為展現常常就是真實生活中會出現的行為,因此他們帶領員工玩遊戲,並從過程中發生的衝突、兩難、矛盾,讓員工們看見部門裡同事間溝通問題所在,帶領大家思考該如何提升工作環境中的溝通品質。
林侃眉說:「透過議題遊戲進入遊戲情境,知道議題為什麼重要、有什麼關聯,參與者才會想要主動去了解。」阿普蛙認為,遊戲中的學習與人際互動都是快樂的,所以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在這種創新的學習方式。未來,阿普蛙希望將這樣的教育方式引進現行教育體制內,除了讓老師們能有更多元的教學媒材外,更能讓孩子們能夠以更有趣生動的方式了解這個世界。
最終,阿普蛙希望慢慢擴大影響力,讓更多人能夠應用到他們的遊戲學習資源,激發參與者的學習動機,在認識了社會議題後建立起社會意識,並開始思考身為公民能夠做出怎樣的公民行動付諸實際行動力,完善培養出讓這一代年輕人的行動理念,跳出井底,不再當井底之蛙。
採訪側記
我自己本身很常玩桌遊,不過是出自於娛樂,因此一開始看到這個組織的時候很驚訝,更好奇他們到底是如何將桌遊和議題教育結合。在和他們聊了一會,並看見了他們精緻的桌遊後,連我們都被那些遊戲的精緻設計,以及和議題及真實社會的完美結合吸引了,期盼自己在之後玩桌遊時,能夠和他們一樣有更深入的思考,讓遊戲不只是遊戲。而身為新聞系學生的我們更開玩笑的說,希望可以讓更多的人玩玩看眼球爭奪戰!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跳出井底 跟著阿普蛙抬頭看世界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