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岫恩、唐德容 / 台中市
與人來人往的台中市區街頭形成對比,鬧中取靜的巷子內,偶爾飛嘯而過的摩托車引擎聲顯得無比喧囂,而一間充滿日式風情的複合式咖啡廳正隱身於此。推開咖啡廳的大門,走向最靠角落的木頭桌坐下,桌上擺滿了白紙、洗筆的容器、簡單的水彩以及鉛筆等繪畫工具,抬起頭,座位對面微笑著打招呼的,正是經營著「街頭故事」粉絲專頁,擁有超過九萬追蹤者的似顏繪畫家 — — 李白。
用畫筆收集來自街頭的故事
「似顏繪」此用語是由日本用語直譯而來,意指通過繪畫將針人的相貌與心情結合,在紙上畫出接近真人的頭像;廣泛而言,只要是抓住人物容貌或特徵的人物畫,均可成為似顏繪,最初這樣的作畫形式起源於歐洲,在日本掀起流行後,也開始在台灣發揮它的魅力。
點開手機社群軟體,似顏繪畫家李白所創辦的品牌「街頭故事」,是近期在網路上受到大量關注、常出現在熱門推薦當中的粉絲專頁。李白畢業於雲林科技大學的數位媒體設計學系,因為有學習動畫相關的背景,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生動自然的肢體動作;喜歡聽故事的他在二〇一五年大一時就開始以「李白似顏繪」四處擺攤,二〇一八年時,他正式將「街頭故事」品牌化,並開始用社群軟體經營粉絲專頁。
以柔和的色調、細膩的筆觸及溫暖的文字,將在街頭擺攤畫似顏繪時,由客人主動分享的故事畫成一張張圖片,並透過上傳至網路的方式紀錄。盈千累萬的故事中,包含了勇敢對抗病魔、追求夢想或是面對突發意外、突破自我心房等,短短幾張圖的篇幅,卻已足夠傳達故事背後的溫度。透過社群軟體推薦而開始追蹤他的陳小姐說:「他的畫風很溫柔,而且有時候故事本身會讓我揪心一下。」
採訪當天,李白正著手描繪「街頭故事」的攝影師 — — 「海安」的故事。海安曾是特殊疾病紫斑症的患者,因為治療過程必須服用大量的類固醇,造成她體重急遽上升,病痛與外表變化的雙重折磨之下,海安漸漸失去自信,在不知不覺中陷入長期抑鬱。所幸,在經過長達十年的療程後,海安終於告別紫斑症長期以來的折磨,但這場疾病卻在他身上留下了伴她一生的肥胖紋。
雖然在外人眼中,肥胖紋是個恨不得消除的存在,然而,在海安心中,這些疤痕卻是她勇敢對抗病魔、努力活下來的證明。李白用溫暖的筆觸,將海安的人生故事畫成圖片,上傳至「街頭故事」,讓更多人能夠看到她的勇敢,並鼓勵和她一樣,正勇敢面對病魔和心魔的人們。
透過「街頭故事」的成立,李白找到一個能夠將故事分享給更多人的平台,這些人生故事得以找到抒發的出口,許多人會在看完故事後留下祝福,甚至分享自身的相關經驗,不僅給予當事人鼓勵與理解,有類似經驗、相同疾病的族群,也間接地找到重新振作的能量與力量。這也正是在街上琳瑯滿目的似顏繪攤位當中,李白何以獨樹一格之原因。李白透過與當事者面對面對談,互相交流彼此的溫度,似顏繪不再只是金錢與圖畫的交換,或是到此地一遊的紀念而已,「對我來說,分享這些故事就是療癒。」李白說,他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分享者、讀者與自己,三方的連結和情感交流的管道。
以聆聽為初衷 畫出有溫度的故事
談到為什麼會踏上似顏繪畫家的這條路,李白說,開始在街頭擺攤畫似顏繪,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出身設計相關科系,擅長用畫筆描繪故事,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想讓自己多接觸人群,希望能夠藉此改善自己內向害羞、不敢表達的個性,並學習當一個好的「聆聽者」,仔細聆聽他人所分享的故事。
從在市集擺攤、在攤位上分享一個傷心的故事可以折價一百元、開心的故事折五十元開始,李白漸漸在社群平台上累積出知名度,指定要找他畫似顏繪、分享自己的故事的人越來越多。近期李白開始和咖啡廳合作,推出「畫家請你喝一杯」的計畫,只要客人提前預約前來畫似顏繪,李白就會請對方一杯飲料,在雙方享用飲料的過程中,李白會一邊聆聽來自客人的故事,一邊進行創作。
一開始經營社群平台,李白只是希望能在上面宣傳擺攤活動,然而,隨著自己被越來越多的故事所感動,李白決定開始在經過當事人同意後,將收集到的故事化為一張張圖像,上傳到粉絲專頁「街頭故事」,讓更多人看見這些來自平凡市井小民的,不平凡的故事。
而隨著社群平台的使用率越來越高,「街頭故事」的理念漸漸地被更多人所看見。李白亦在公益事務上盡心力,包含曾受邀主持病友社群「我們都有病」的插畫小聚,聆聽病友們的故事,並繪製似顏繪;也曾幫乳癌病友繪製「推廣3D光影仿真紋繡」懶人包中的主角乳暈寶寶;除此之外,今年的除夕夜,李白選擇不回家團圓,而是前往台大醫院探望病童,替他們畫似顏繪。
許多人也開始對於李白跟陌生人對談、創作似顏繪的過程產生好奇。為了讓更多人有機會傾聽他人的故事,李白決定舉辦「說故事工作坊」,讓喜歡聽故事、想學習聆聽的民眾們能報名參加,以團體分組的方式,互相分享故事,並為對方畫一幅似顏繪。
李白認為,說故事工作坊雖然沒辦法像一對一作畫時,能將故事說的十分完整,分享到心坎內,但參加者面對團體進行分享,因為對象的範圍相對廣泛,因此不論是對李白,或是對其他參與者來說,都是相當特別的體驗。「其實聆聽不難,最難的是掌握時間跟話題的節奏。」李白說,一開始他也會因為不懂得如何接話、不小心讓場面變得十分尷尬而感到氣餒,隨著對談的次數越來越多,談話的經驗越來越豐富,這樣的情況雖然有減少,卻不曾完全消失。對李白而言,沒有任何的談話過程會是百分之百完美的,但這些不完美的真實交流,卻勝過於滑著手機對坐。
傾訴心聲 一幅似顏繪的療癒時光
李白表示,他把「畫似顏繪」這件事定義為一種治療的過程,他希望前來的客人,能夠擁有一個能夠放輕鬆,傾訴自己故事的對象,不必擔心自己的故事、秘密被聲張,說故事的人也因而得到解放與舒坦。而關注「街頭故事」的粉絲們,也就是看故事的人,也能從這些故事內容中找到認同,得到療癒自己傷口的機會。
正是因為自己受到說故事的人和看故事的人所信任,李白認為,自己必須極為謹慎地兼顧提供故事者與觀看者的感受,「沒有分享的故事很多,而且占大多數。」他坦言,有些故事即使他在聽得當下深有感觸,但只要對方不願意,或是經過審視後,認為必須保護當事人,不適合公開內容,他就會將故事視為僅屬於兩人之間的祕密,絕不擅自公開,「因為這個平台不能以我覺得這個故事『不錯』的角度出發,來博取訂閱。」
因此,在選擇故事與發布文章之前,李白總是再三斟酌,像是之前的貼文裡,當事人雖然沒有表示不能畫出自己的職業、身份,但在經過自我審視後,李白認為其從事的行業不如外界所想的輕鬆,甚至可能因為公開而遭受歧視,於是故事中刪去針對當事人工作的描述,避免當事人因此受傷。除此之外,許多沒有公開的故事,都是基於保護對方的隱私而選擇不公開,比起博取大眾的關注,李白認為,更重要的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讓說故事者願意對他敞開心房。
李白所收到的故事當中,有一大半都是悲傷的故事。長期吸收負能量,他也曾經深受影響,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些負面情緒。直到有一次,李白與他的作家朋友 — — 張西,互相分享自己收集故事的歷程時,對方替他下了這樣的註解:「你收集的這些故事,就像碟子裡的水一樣,每次都會染上不同的顏色,但是遇到下一個人的時候,可以重新再裝一盤清澈的水。」
張西的一席話,讓李白得以重新面對這些傷心的故事。李白認為,自己的心就像洗筆水一樣,會因為吸收了他人的故事而變得混濁,但是,每畫完一個人,他就可以把這盤洗筆水倒掉,將這些負面情緒清空,等待下一位來客到來時,再重新盛一盤清澈透明的水。雖然這些混濁的洗筆水,最終都會從他身邊離去,但李白說,最重要的不是那些情緒,而是他和這些人們的連結,連結並不會因為倒掉了洗筆水就消失。對李白而言,每次相遇都是新的開始,每次的整裝待發,代表著他對前來找他畫似顏繪的人的重視與珍惜。
因為想蒐集一千個陌生人的故事,促使「街頭故事」這個品牌的誕生,李白從初次在街頭擺攤,賣出第一張似顏繪,到現在一開放報名時段,表單就馬上額滿。五年來,他所聽過的故事早已超過一千個,亦即他所遇見、交談的人數已經超過一千人。李白表示,跟陌生人談話、為他畫一幅似顏繪,不一定能讓一個人因此得到拯救,但也許一次深入內心的談話、一個溫暖的微笑,就已足夠讓人挺過難關。
用耳朵聆聽故事的同時,李白也不忘持續揮動自己手中的畫筆,關心著社會各個角落裡,奮鬥不懈的小人物並溫柔誌之。
採訪側記
在社群軟體上追蹤「街頭故事」已有很長一段時間,這次能有機會實際採訪到似顏繪畫家李白,對我們來說真的是一大榮幸。採訪過程中,李白熱情地和我們分享其經營「街頭故事」的經驗,以及對於收集故事這件事的理念與心路歷程,不僅讓我們充分地感受到他對這份工作的熱愛,更讓我們佩服他勇於突破自我的初衷感到十分佩服。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收集故事的似顏繪畫家 街頭故事創辦人李白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