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平權促進會 解放被禁錮的籠鏈犬

動物平權促進會 解放被禁錮的籠鏈犬 | 華視新聞

【記者鄧孟泫、王慧婷/新北市報導】許多飼主時常為了看門、管理方便,長期將狗關籠或是以鐵鍊、繩索拴養,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藉由拍攝籠鏈犬的生活紀錄短片並製作繪本《我想真正有個家》,呈現籠鏈犬的生活樣貌。除了以這些方式向大眾進行教育宣導,也在今年與新北市動物保護處合作,培訓志工製作全台灣的「籠鏈犬地圖」,並實際走訪籠鏈犬家中與飼主對話,藉由幫飼主帶狗出門散步,慢慢與飼主建立信任關係,了解飼主籠鏈原因,讓籠鏈犬擺脫長期遭到籠鏈的處境。

籠鏈犬長期被籠鏈,無法獲得足夠的活動空間。照片提供/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

與南部愛心媽媽一起走訪籠鏈犬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創辦人林憶珊在讀大學期間,便開始投入動物保護領域,將研究所時撰寫的論文出書《狗媽媽深夜習題:10個她們與牠們的故事》,講述愛心媽媽救援動物、幫助流浪動物的故事。林憶珊談到,一開始關注到籠鏈犬議題的契機,是她認識的一位南部的愛心媽媽從年輕時就開始關注籠鏈犬的議題,而跟著這位愛心媽媽走訪了許多籠鏈犬的飼養環境後,才發現「原來台灣有這麼多籠鏈犬」。

籠鏈影響狗的健康 也提高攻擊行為發生

籠鏈犬長期被關在狹小的籠子或是以鐵鍊、繩索拴養,大多數無法出門散步,沒有充足的活動空間,天性遭到限制。籠鏈犬多生活在髒亂的環境,在沒有遮蔽物的環境下,必須忍受風吹、日曬、雨淋,喝餿水、吃廚餘,甚至和排泄物生活在一起,長久以來,造成生病衰弱而死亡,嚴重影響狗狗的身體健康。

籠鏈犬飼養環境髒亂,無遮蔽物。照片提供/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研究,長期被籠鏈的狗產生攻擊行為的可能性,是一般沒被籠鏈的狗的二點八倍。今年十二月發生在屏東的被籠鏈的比特犬咬死三歲男童案件,便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林憶珊認為這是非常需要注意的,「牠們會有攻擊性,不是狗本身或品種的關係,而是因為他們長期被籠鏈而導致的結果。」她說道。

籠鏈犬在長期沒有經過社會化、缺乏與人互動的情況下,處於高壓與恐懼的心理狀態,在遇到接近牠們的人時,因為對人的恐懼且沒有地方可以逃跑,為了抵抗他人入侵自己的領域,而產生攻擊的行為。

長期籠鏈狗狗,會提高攻擊行為發生的可能。照片提供/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

十分鐘的凝視 卻是牠的一生

動平會於二O一六年開始針對籠鏈犬議題向大眾進行宣導,邀請導演韓修宇、林仁達、李開地拍攝《小黃的一天》、《一處和緩寧靜的山坡》、《孤獨圓舞曲》紀錄短片,以每部不到十分鐘的短片,呈現出籠鏈犬每天的生活樣貌。紀錄片中被籠鏈的狗狗只能在籠子裡不停打轉或是在鏈子可以到達的範圍裡來回踱步,以吠叫表達牠們的恐懼,失去了牠們原本該有的天性。林憶珊希望透過紀錄片用藝術的方式去呈現,提醒民眾去思考籠鏈犬這個議題。她談到,這幾部紀錄短片不到十分鐘,但其實很多人看了以後可能就受不了了,「我們看得都覺得好無聊,好像看不下去了或心生不忍,可是要知道你只是花了這十分鐘,可是牠們的狀態是一生。」

紀錄短片《孤獨圓舞曲》放映講座。照片提供/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

藉由創作動態繪本《我想真正有個家》,呈現籠鏈犬的心聲,故事內容以小鳥青兒的視角出發,講述從出生就被主人飼養在鐵籠的小黑、被繩索拴養在樹下的小黃、被鐵鍊拴在工地柵欄上的花花、被主人用來看守鴿子的小白,重獲自由、尋找真正的家的旅程。透過對話讓小朋友和大人,都能藉由故事,看見籠鏈犬的困境。同時,也開放學校等團體的邀約,藉由日本傳統講者在木箱旁一邊替換畫板,一邊說故事的「紙芝居」,生動地向觀眾傳達繪本中的故事。

與新北動保處合作 開設志工培力工作坊

除了透過影像與故事向大眾進行宣導,也在今年與新北市動保處合作,開設志工培力工作坊,志工培力分為二種:協助建構籠鏈犬地圖志工和家訪志工。

全台的籠鏈犬地圖建構,是為了讓志工可以從地圖清楚知道周邊有哪些籠鏈犬、籠鏈犬的籠鏈飼養狀況,方便日後家訪志工進行家訪。協助建構籠鏈犬地圖志工,須完成基礎的志工培力課程,內容主要是了解動平會對於關注籠鏈犬的立場和角度。家訪志工,除了基礎課程,還需要上家訪與遛犬的進階培力工作坊,才可以實際到飼主家中進行家訪。家訪工作坊的課程內容,是教導志工在與飼主接觸的過程中,若籠鏈犬狀況太差,違反《動保法》第五條規範飼主應對寵物提供的保障,如何蒐證舉報以及如何跟飼主好好的對話、建立信任關係;遛犬工作坊,則是教導志工如何與籠鏈犬互動,包括安撫狗的情緒以及注意周遭危險,志工組組長黃慶輝說,由於籠鏈犬不同於一般狗狗,當籠鏈犬從籠子走出來時,可能會因為太興奮而暴衝,或是因從未踏出籠子而驚慌失措。

志工調查周邊籠鏈犬 製作籠鏈犬地圖

八月初開始進行田野調查,請協助建構籠鏈犬地圖的志工在自己居住的社區附近,觀察是否有籠鏈犬,若發現籠鏈犬會請志工先判斷案件的危險、緊急程度,若是動物明顯生病衰弱或身體有明顯外傷,遭受不當飼養,而飼主不願意溝通,改善動物環境與飼養方式,則先經過蒐證通報1999市政服務專線或地方動保處,若非緊急案件,則是進行籠鏈犬飼養環境的拍照、錄影和錄音,並填寫「被鍊犬動物福利田野調查評估表單」,登錄案例。

地圖製作組林言芯談到,「被鍊犬動物福利田野調查評估表單」製作的評估標準是根據《動保法》第五條規範飼主應提供給寵物的保障,包含給予廿四小時充足且乾淨的飲水與食物、乾淨舒適的環境、關籠須提供可讓寵物伸展的籠內空間及充分的籠外活動時間、鍊養須提供足夠鍊長、舒適安全的項圈及充分的戶外活動時間;以及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提出的動物五大自由:免受飢渴與營養不良、免於因環境而承受痛苦、免受痛苦與傷病、表達天性、免受恐懼與壓力自由。

之後,則會由林言芯將志工調查的資料進行彙整,以紅、橘、綠燈分級案件嚴重程度,製作成全台灣的籠鏈犬地圖,以便後續家訪志工選擇家訪的優先順序。

不建議志工單獨前往家訪

家訪志工則會評估籠鏈犬地圖上鄰近自己居住社區以及案件嚴重程度,選擇前往家訪的案件,並在志工群組上找鄰近的夥伴共同前往家訪。黃慶輝談到不建議志工單獨前往家訪的原因,分成跟飼主互動和跟狗互動兩個面向。與飼主的互動上,當一個人負責和飼主聊天時,另一位志工則可以觀察飼主的個性、與狗的互動良好與否等更多的細節,有助於後續改善重點的討論;與狗的互動方面,則是希望在遛狗的過程中,一個人負責牽著狗狗,另一個人則觀察周遭是否突然有車子衝出來或是遛狗過程中狗與其他的狗打架等危險。

與飼主耐心對話 避免產生衝突

當志工一開始要和飼主溝通時,黃慶輝談到有幾件事情會先和志工說,首先是「不要對飼主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把飼主當作敵人,有些飼主可能是因為從小生長的家庭就是這樣養狗,並不是刻意對狗做不好的事情。第二點,「要有耐心」,觀念的翻轉不是去一次就會改變。第三點,「信任的建立,需要透過持續不斷的行動」。第四點,「就算遇到再怎麼不合理的說詞,也不要跟飼主起衝突」,如果當下無法溝通,則先沉住氣離開現場,之後再評估要持續溝通還是舉報,但是當下如果起衝突,反而可能給狗帶來麻煩,像是有些狗直接被飼主放走,就再也無法追到這隻狗的去向。

在與飼主溝通的過程中,不受到飼主情緒影響非常重要。黃慶輝曾經在一次調查哪裡有籠鏈犬的過程中,關心一隻籠鏈犬,卻遭到飼主非常生氣地趕走,但透過好好和飼主溝通,展現善意,後來飼主也願意和志工們好好對話,甚至說「如果你真的喜歡這隻狗可以帶走」。

帶狗狗出門散步 為飼養觀念帶來改變

黃慶輝分享一位志工之前關懷籠鏈犬的故事,那隻籠鏈犬原本都生活在籠子裡,幾乎沒有出籠散步過,但隨著志工持續家訪,幫狗洗澡、換水,在關心長達三個月後,這位志工主動向老奶奶說:「我知道你身體不方便,可能帶狗狗散步會受傷,那我先幫你帶狗狗散步。」而透過志工持續的關懷與帶狗狗出去散步,狗的精神狀況與個性穩定很多。後來這位志工有一陣子因為有事無法前去關心,之後再去時,從老奶奶的兒子口中聽到,現在老奶奶開始會自己帶狗狗出來散步了。黃慶輝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改變,「這個改變不是只有我們去,狗狗才有改善,而是真的養他的人,實際去做一些行為,讓狗狗體驗不同的生活。」

由於目前人力有限,家訪主要在新北市,其他縣市則是蒐集籠鏈犬地圖。林憶珊談到,籠鏈犬議題的宣導不像絕育已經形成社會風氣與共識,尤其是要讓飼主改變養狗的方式,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她認為籠鏈犬議題的推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透過教育讓大眾知道長期籠鏈的飼養方式是不行的,慢慢改變飼主的觀念,塑造社會風氣。

採訪側記

有些問題,不仔細看並不會察覺。全台灣雖然有許多的籠鏈犬,但牠們的處境卻很少被看見。在訪問的過程中,發現飼主選擇籠鏈的原因有很多,像是用來看們、保護工廠、吃廚餘或是飼主沒有時間照顧、害怕狗咬人出事等,這些想法大多是以人的角度出發,卻很少去理解「被籠鏈的狗」的心情。如同創辦人林憶珊所說,要翻轉飼主養狗的觀念非常困難,但是只有每個人開始關心,籠鏈犬的命運才有可能改變。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