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工藝傳承 紅琉璃三峽藝廊

玻璃工藝傳承 紅琉璃三峽藝廊 | 華視新聞

【記者劉昭宜、陳泓伸 ∕ 新北市報導】晶瑩剔透的玻璃,在燈光的照射下變得格外動人,位於三峽的紅琉璃辦公室,由王獻德在二O一二年時創立。在台灣玻璃產業正逢低迷的年代,王獻德返回台灣創辦玻璃工作室,並建立管道幫助年輕創作者提升作品曝光度,期許讓玻璃藝術再次進入大眾的視野,延續父親對玻璃產業的貢獻。

與玻璃相識

王獻德,從小跟隨父親王南雄在玻璃工廠成長,父親的工廠作為台灣早期的玻璃製造業龍頭,在耳濡目染之下,王獻德也對玻璃產生了興趣。出自於對玻璃的喜愛,王獻德在退役後先至台灣燈飾廠牌「澳臺玻璃燈飾」工作,有了更多創作基礎以後,於一九九四年再自行創辦玻璃廠「旭輝玻璃」,在玻璃創作上開啟了嶄新的篇章。

長期維持玻璃工廠需要一定的成本,如玻璃窯爐,每天都要開著,因為一旦關掉,就需要花更多的成本去開機,再加上工人以及技師的成本,這些龐大費用都需要由爭取大量訂單來維持收支。不過,在當時玻璃產業蓬勃發展的年代,王獻德的玻璃廠依舊能靠著大量訂單,去維持他的生產成本。

然而,好景不常,一九九O年代台灣的產業外移,廠商紛紛逐本逐利、向外遷移,這也使得旭輝玻璃的訂單大量減少,經營日趨困難。更慘的是,玻璃廠還被信任的廠商倒帳,在種種的壓力之下,這也使得王獻德不得不另尋出路,開始轉往具有玻璃工業潛力的中國發展。

因為有著先前的玻璃生產經驗,王獻德在中國得以有不錯的發展,不僅提升了自己在技術層面的素養,並開始接觸到與國際品牌的跨領域合作,如宜家傢俱,將自身的玻璃創作技巧融入於傢俱中,並藉由廣大的行銷管道,大量生產。而這些在中國創作、代工的經驗,也為後來的王獻德的想法埋下了伏筆。

落葉歸根 返台創立紅琉璃

二O一一年,王獻德的父親王南雄辭世,王獻德重新審視自我,認為與其自己在中國做玻璃代工,倒不如回台灣自己設廠,即便台灣當時的玻璃產業面臨萎縮,但仍希望自己能像父親一樣用玻璃來對台灣做出貢獻。隔年,王獻德回台創辦了「紅琉璃」,並找回許多之前合作過的工藝師,不僅僅是將舊有的技術重拾回工作坊中,並將在中國習得的技法以及行銷能力,套用於工作室中。

紅琉璃藝廊現位於新北市三峽區學府路上。攝影/陳泓伸

雖然王獻德回台後,台灣的玻璃產業依舊處在萎縮的環境,但王獻德憑藉著在中國時的經驗,自我消化後再次投入創作。王獻德設立網路平台推廣玻璃文化與藝術品推廣,並積極參與藝文展覽以及藝術商品博覽會,如茶酒咖啡展、台灣文博會等交流聚會

。二O一五年,王獻德設立了紅琉璃旗下品牌,好玻GoodGlas,希望讓看似高貴的玻璃藝品,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好玻將玻璃製造成生活用品,如香燻機、燭杯、燈飾以及各式器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雙層杯」,它外觀結合了花紙藝術,也為玻璃藝品增添些多樣性。王獻德讓玻璃不僅僅是被欣賞的藝術品,還有了實質功能。「老闆每一段的經歷都有其價值,有高低起伏,但當這些價值累積出來以後,就能讓品牌去發展。」這是王獻德的女兒,同時也是好玻的行銷部門品牌總監王語儂,對他的形容。

經過精心的設計與研發,雙層杯成為好玻最具代表性的商品。攝影/劉昭宜

除此之外,紅琉璃也希望能透過玻璃藝品,來傳遞理念與情感,如以台灣傳統文化中的聚寶盆為模型,塑造出來的時光寶瓶,溫暖的色澤以及圓潤的外觀,它象徵的不僅是聚財,還象徵著匯聚周遭人們的感情,用球狀來象徵圓滿,期許將一切美好的人事物留在身邊。

時光寶瓶用聚寶瓶的概念,象徵將美好的人事物留在身邊。攝影/劉昭宜

巧奪天工的玻璃藝品

「踏入玻璃產業以後,才發現玻璃可以玩出這麼多的花樣。」紅琉璃的員工說道。玻璃的多樣性是王獻德希望能藉由紅琉璃與好玻傳遞的,不僅僅能展現出玻璃的色彩光澤,還能讓平面設計的樣式立體化,將事物轉化成像杯具、吸管、燈品等實用小物。

「琉璃是古名詞,其實它就是玻璃。」行銷部的員工解釋道。晶瑩剔透的玻璃,在燈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炫麗,然而,優雅的背後,卻需要經過無數繁雜的手工。要塑造出一個完美的琉璃藝品,必須從溫度高達一二OO度的玻璃從八卦窯裡挑選合適的玻璃,置放於料圈中並刮除氣泡與雜質,趁著玻璃呈現熔融狀態,開始下料、塑形。工藝師可以利用模具,或是用濕報紙將雙手包覆,去攙扶高溫玻璃,再利用吹桿,朝著玻璃吹出形狀,裹料後再用料桿滾出琉璃的線條,最後,為了防止玻璃在快速降溫時爆裂,工藝師們小心地將待完成品放入退火窯,在耐心等待後,一個夢幻的藝術品便就此誕生。

紅琉璃運用古老技法,將玻璃的色彩完美呈現於玻璃藝品。GIF製作/劉昭宜

紅琉璃保存了過去台灣的傳統技法,八德燒。八德燒是將高溫玻璃從八卦窯取出之後,將玻璃放置於器皿狀模具後,高速旋轉讓線條塑成器皿狀的玻璃,藉由窯口工藝來創作各式生活器皿。「我們希望能在製作過程中產生更多的火花,所以將八德燒套用到新型態的產品上。」王語儂說道。工藝師們運用八德燒與雙色下料的技巧,讓琥珀色與青銅色自然流動結合,創作出具有豐富色彩特色的玻璃杯。

玻璃工藝師將玻璃放入高溫的八卦窯。圖片來源/紅琉璃

玻璃產業萎縮 嘗試走出新道路

隨著時代演進,玻璃製作這項傳統工藝在台灣逐漸式微。「玻璃產業越來越萎縮,因為在現在的社會趨勢下,年輕人不願意進入高溫、充滿矽沙的玻璃廠。」王語儂感嘆道。因為玻璃廠本身有危險性,且工作環境跟其他職業相比並不舒適,因此很難吸引年輕人去學習。然而,現實的是,工藝往往不是能一觸可及的。為了避免產生文化斷層,紅琉璃展開一系列規劃:首先與玻璃技師以及學校導師合作,讓玻璃工藝能進入學童們的學習領域,並舉辦體驗工作室,透過環境轉換、產學合作,讓年輕學子們有機會並願意去接觸玻璃工藝。為了扶植年輕創作者,紅琉璃設計了網路平台,讓創作者分享他們的作品並藉由平台提高作品曝光度,並給予學生與資深玻璃技師交流的機會,希望能以少量、多樣的方式,將玻璃技術延續到下個世代。

「只要願意堅持,造玻璃也可以是一個優雅、具藝術感的職業。」王語儂笑著表示,有了這樣的分享交流平台,年輕創作者們就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去創作他們的作品,並讓他們能在學習工藝的路上得到成就感,讓年輕學子們願意去展現他們在藝術領域的天份與價值。

結合生活 展望國際

二O一五年,紅琉璃旗下品牌,好玻GOODGLAS正式成立,結合生活的品牌理念來自於王獻德對一代玻璃的體悟,認為玻璃可以自然地融入於大家的生活中。「時代在變,消費習慣也在變,我們不希望玻璃僅是一個收藏品。」王語儂認真地說道。王獻德有著之前做玻璃燈飾以及與宜家傢俱合作的經驗,這樣讓他更清楚玻璃的多元性。王獻德從最興盛的玻璃代工時期一路做到現在,靠著對玻璃應用的掌握度,一邊推廣、一邊配合大眾喜好趨勢,尋求跨領域結合,如後來合作的星巴克、宜家傢俱、Partylite等知名品牌,讓玻璃以文創、生活化的方式去呈現,而這些創新的想法,也讓台灣的玻璃產業有了煥然一新的面貌。

好玻曾與知名企業星巴克合作,推出一系列獨特的玻璃器皿。攝影/劉昭宜

為了在處於劣勢的市場環境生存,紅琉璃積極參與國內展覽,如之前在二O一九年於華山園區內舉辦的玻璃屋展覽 — 玻璃的異想世界,以玻璃材質展現近代生活美學,以雙層器皿等新穎的創作來讓觀眾體驗到玻璃的日常性與多變性。展覽中也給民眾體驗手作以及加工過程,並介紹玻璃廠的製造工具如馬椅、吹桿等。王獻德希望能藉由舉辦展覽,將紅琉璃以及台灣玻璃產業過去六十五年的記憶,得以再次被喚醒。

紅琉璃對玻璃產業的付出與推廣,獲得了成效,逐漸讓品牌走入大眾的視野,並得到了國外代理商的親睞,日本代理商邀請好玻合作,希望能讓台灣這樣的工藝進入日本市場,給更多日本人認識。除此之外,紅琉璃也推出工藝日記,一點一滴紀錄著玻璃的生產環境以及製造過程,如介紹傳統八卦窯設備,裡頭包括料圈、窯口、鐵碗等,並介紹創作脈絡、以及設計概念,期許讓更多人去反思說,除了了解玻璃的文化以外,自己為何要買這樣的產品。有著成熟的玻璃製程技術、完善的網路平台以及多元的文化合作,紅琉璃憑藉著扎實的傳統工藝技巧以及新型行銷手法,將原本逐漸走向下坡的玻璃產業再次進入民眾的視野,哪怕追求玻璃產業復甦仍然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但王獻德依舊完成了他設立紅琉璃時的期許,像他的父親一樣,為台灣的玻璃產業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採訪側記

這一次我們來到三峽的紅琉璃藝廊,這一次的採訪可以說是收穫滿滿,受訪者相當熱心地帶我們認識館內的作品,並細心介紹作品製作流程以及玻璃的故事。很開心我們能透過採訪更加認識玻璃這項傳統工藝,也很榮幸能與紅琉璃的員工進行交流,讓我們看到台灣仍有這樣的一幫人,在為玻璃藝術努力。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