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雅文、徐浩洋/臺北市報導】「島內散步」於二〇一二年創立,以「永續旅行」為宗旨,透過旅程規劃、專人導覽來介紹台灣文化資產、歷史古蹟、生態環境、社會議題等,讓參與的夥伴認識在地文化、傳承文化資產、促進在地永續發展。
「來大稻埕,逛不一樣的年貨大街」為島內散步特別為二〇二二年貨大街轉型而開發的新路線。迪化街為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年貨大街,然而,由於競爭激烈、不健全的消費模式,導致當地垃圾及噪音汙染、交通壅塞等問題出現。為此,二〇二二年台北年貨大街作出轉型措施,島內散步透過導覽帶領參與者走入大街,了解年貨大街發展歷史、深入體驗轉型後之改變,期望藉由導覽傳承大稻埕特有的在地文化,也見證轉型中、落實「永續經濟」的年貨大街。
過度觀光:環境破壞、資源過載、犧牲居民權益
二〇二〇年暑假,疫情情勢趨緩導致國內旅行需求大增,大批觀光客蜂擁入境澎湖,各景點人滿為患,餐廳、小吃大排長龍,甚至部分自來水管線末端出現水壓不足的情形。雖然短期內帶來大量營收,但過載的商業旅行模式卻破壞環境、超量使用當地資源,同樣的案例也發生在各國家熱門觀光城市,例如:阿姆斯特丹、舊金山、多倫多、巴塞羅那等城市。
二〇一五年九月,聯合國會議通過「翻轉我們的世界:二〇三〇年永續發展議程」之決議,擬訂「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並訂定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其中包括: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永續旅行」的概念由此而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二〇一七年訂定該年為「國際永續旅行發展年」,其中,定義「永續旅行」應該達成三點目標:第一,維護環境資源:維持基本生態、保育自然遺產;第二,尊重在地文化:維護文化遺產及傳統價值,同時協助不同文化間的理解與寬容;第三,建立永續模式:實行可行及長程的經濟模式,例如提供地方經濟成長。
島內散步:落實永續旅行、介紹台灣故事
「比起一般旅行社我們更重視顧客瞭解自己來這個地方看到什麼、與自己產生什麼聯結。」島內散步品牌總監蘇柏安說。島內散步依據永續發展目標SDGs及永續旅行的概念,確立島內散步自身在永續旅行層面上之執行指標,依序為:文化資產、食物、水資源,並以「兩大兩小」為目標執行:帶來在地商業最大化、參與者文化體驗最大化;對在地破壞、文化侵害最小化。
以《大稻埕小旅行》為例,在規劃旅程時,島內散步會先考究大稻埕及萬華歷史文獻、與地方文史老師探討在地文化,並結合介紹在地傳統店家、創意店家、老屋翻新、廟宇宗教之故事,最後導出約兩小時的導覽路線:由捷運大橋頭站開始,步行前往迪化街,並走訪街上傳統商家、文創商店、迪化二O七博物館、大稻埕公園、第一唱片行、第一劇場、大稻埕教會、慈聖宮。
導覽員會帶著參與者實際走訪大稻埕多年歷史的古老街區,每一位參與者在導覽時會配戴無線導覽機聆聽導覽員解說在地老店、創意店家、古蹟、廟宇之特色及故事。例如,迪化街上有許多「O藝埕」的旗幟,像是民藝埕、眾藝埕、學藝埕、聯藝埕、青藝埕,這個並非一個文創品牌或店家,是由周奕成在大稻埕創建的新型商業模式:統一租下一棟建築,並分租給文創及藝文小商家。由於租屋基本單位為一層樓,而藝文工作者不需要偌大的空間,也無法負擔高額的租金,藝埕的新興商業模式支持藝文產業者所需,為當地挹注藝文氣息與色彩,因此,藝埕也被稱作大稻埕藝文產業之父。
今日的藝埕中有著許多類型的商家,以大稻埕五種文化元素:布、戲曲、茶、中藥和建築為核心,擴展出與在地文化有關並具有文化內涵的商業類型,如:咖啡廳、劇場、服飾、茶屋、陶藝、手工藝店。
「比起大家用力的消費,我們更想要傳達,這間店是大稻埕在地、很有故事的店家,那我們也希望大家可以支持。」蘇柏安說。他也提及,雖然簡介地方店家的同時,會促成參與者的購物行為,但在帶給地方經濟的同時,希望能傳遞故事,讓觀光賦予文化傳遞的意義,也帶給地方經濟上的協助。
迪化街:豐富歷史人文資產 最悠久的年貨大街
迪化街,屬於大稻埕的一部分,是台灣早期開發的精華地段。清朝時期,由於天津條約的簽訂,使得淡水開港,進而帶動大稻埕的貿易發展;自此,從清末至民初,大稻埕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國際貿易港口、貨物集散地,匯集日本進口的高級布匹、中國進口的頂級中藥材、台灣出口的茶葉及南北貨、豐沛人力等等。此外,商業的蓬勃發展,大稻埕也成為本地與外國商人的首選商業基地,因此,迪化街上林立著外國人興建的洋行、本地人興建的華麗店鋪,各家商人透過自家的建築設計凸顯財力之雄厚、企業之規模,建築風格多樣,從仿巴洛克式、現代主義式至閩南式建築,這些富有歷史意義的建築仍保存至今。
一九九六年,台北市政府選在農曆春節前半個月在迪化街上舉辦全台灣首創「年貨大街」活動,以迪化街本身之特色商品:南北貨、中藥材、布匹、茶葉為主,再搭配年節氣氛販售伴手禮、瓜子、烏魚子、蜜餞、春聯等商品,成功吸引大量的民眾到迪化街逛「年貨大街」,也讓迪化街成為著名的年節走春行程。根據台北市政府商業處統計,每年的年貨大街活動期間來客數約近百萬人次,約帶來十五億營業額。
搭棚擴空間、夜市化、年味漸失
近年來,由於迪化街年貨大街的成功,台北其他區域也開始加入「辦年貨」的行列,例如華陰街、寧夏夜市等等;此外,大賣場興起,民眾購買年貨的選擇更加多元,迪化街不再是台北人買年貨的唯一去處 ,人潮的退減,也導致許多商家寧願將攤位出租、收取穩定的租金。
高額的租金、激烈的競爭環境,讓許多商家選擇降低商品品質,轉而販售高營收商品:襪子、抹布、五金、帽子、內衣褲等;此外,在年貨大街期間各商家會在原先七米八寬的街道上向內延伸搭設棚架、增加攤位,使街道更加窄小,再加上沿路繽紛的招牌、帆布,讓許多民眾認為年貨大街逐漸「夜市化」、「失去年味」。批評者認為年貨大街不僅未彰顯大稻埕的歷史價值,搭設的棚架與帆布也遮蔽當地著名的特色建築,與其他老街夜市無異;大量的人潮也帶給當地交通壅塞、噪音垃圾之人為災害。
島內散步創辦人邱翊,是土生土長大稻埕人,他提及,外地人對大稻埕的想像,多是「年貨大街」,但看到年貨大街因為與在地產業無關的外部攤商進駐、出現噪音垃圾等汙染,對在地居民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開發「來大稻埕・逛不一樣的年貨大街」之導覽路線,希望以在地人的觀點發聲,透過真人導覽、徒步旅行帶著參與者認識大稻埕的歷史脈絡、產業發展、店家故事,而不是夜市化的攤商,期望藉此讓年貨大街所帶來的噪音垃圾汙染能被正視,也期望傳承迪化街在地的歷史、建築特色、人文風情、年貨大街文化。
他也表示,身為台北年貨大街始祖的大稻埕,該如何藉由每年度的年貨大街活動,吸引人走進大稻埕,且又能真的對街區有正面的影響,是未來的一大考驗。
年貨大街拚轉型 共創在地經濟與福祉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臺北市商業處與台北迪化商圈發展促進會以「想.享.饗過年」為主題舉辦「二〇二二台北年貨大街」,特別推出三大亮點,期望帶動年貨大街轉型、促進買氣。
第一,攜手蝦皮購物和東森購物,讓民眾線上也能買年貨。為因應後疫情時代消費博士的改變,年貨大街與蝦皮購物合作推出「台北年貨大街線上專區」,提供迪化商圈店家年節禮盒、在地店家線上線下折扣優惠等好禮,包含迪化街商圈的聯通漢芳、正新蔘藥行、李日勝、李亭香、度小月等近六十間特色店家;此外,年貨大街也與東森購物合作在迪化街辦理首次電視購物直播,讓民眾不用出門,也可以用手機、電視買年貨。
第二,街上不搭棚架、騎樓不設新攤位。台北市商業處與台北迪化商圈發展促進會為改善年貨大街交通壅塞、街道狹窄壅擠、夜市化的現象,與在地商家串聯朝不搭棚架、騎樓不新設新攤位舉辦今年的年貨大街,期望帶來嶄新的街道面貌。
第三,串聯多個podcast在地錄音。為響應虎年,今年首度與國內最大podcast平台SoundOn和日本felmenon吸音板合作打造「街頭播音室」,規劃國內最大型podcast串聯活動,邀請百靈果、感官一條通……等近五十位人氣podcast來到永樂廣場錄製live節目。
邱翊表示,二〇二一因為疫情,讓迪化街三十幾年來第一次沒有年貨大街的大型擺攤規劃。但也趁著疫情帶來的改變,促進地方商家、在地居民思考,年貨如何影響了大稻埕的店家及居民生活,沒有擺攤、棚架的年貨大街,原始樣貌為何?希望一連串的轉型能還原大稻埕的年節氣氛,並帶領大家認識大稻埕:除了年貨大街,更值得分享的在地樣貌。
在地人導覽 散步迪化中街、南街、北街
「歡迎大家來大稻埕,我是土生土長的大稻埕人,有人問:到迪化街可以看什麼?今天我們走過就知道了!」導覽員蔣大哥說。導覽於捷運大橋頭集合、發放導覽機後出發,由蔣大哥領隊,隊伍約為三十人,是一群來自不同地區卻皆對迪化年貨大街有著相同興趣的一群人。
蔣大哥沿路分享著大稻埕成為著名商業地帶的歷史成因,他說明,起初漢人在艋舺地區發展,但因為械鬥的緣故,戰敗的同安人遷往大稻埕發展,由於艋舺港口淤塞、居民排斥外來人等等緣故,導致大稻埕逐漸取代艋舺成為台北首要商業發展地帶,再加上淡水開港、茶葉外銷、鐵道興建,讓大稻埕成為貨物集散地,也促成以茶葉、布匹、南北貨、中藥材為主的商業模式,有些還留存至今,例如:聯通漢芳、正新蔘藥行、黃長生藥行、永樂市場、新芳春茶行、錦記茶行。
隊伍由迪化街北段往中段、南段行走,沿途經過迪化街十連棟、著名伴手禮店家江記華隆商行、迪化二〇七博物館、聯新蔘藥公司、第一劇場、大稻埕教會、慈聖宮。蔣大哥指著沿路經過的特色建築並分享,以前在這邊經商的商人在迪化街上興建店鋪,各個爭奇鬥艷要把房子蓋的金碧輝煌,建築風格也學習當時外國流行的巴洛克式建築,再加上一些閩南式裝飾,在建築的最高點放置商號名稱或代表性的商品樣式,例如賣鳳梨罐頭的商家會在牆壁上雕刻鳳梨的圖樣、賣中藥材的刻上人參圖樣,而這些建築多數仍保存至今,因此,有人稱迪化街是「建築物的博物館」。
「以前的年貨大街架設棚架,都把建築物擋住了,甚麼都看不到,很可惜。」蔣大哥說。而今年年貨大街禁止商家搭設棚架,為轉型的關鍵年,蔣大哥認為少了棚架的搭設,佇立在此的建築能被看見,同時保留歷史文化,也能讓迪化街充滿年味,若能達成經濟與文化的雙贏,將會是對在地最理想的永續商業模式。
邱翊也認為,早年創辦台北城市散步、演進到現在的島內散步,無非希望透過徒步導覽等方式,推行永續旅遊、支持在地經濟、正確呈現「在地觀點」,針對年貨大街的轉型,他支持也期盼轉型能帶回年貨大街的初衷。
傳遞台灣本地故事 促成「改變」 帶來意義
「有人因為我這個媒介認識臺灣,甚至去除刻板印象、消除異樣眼光,當接觸到這樣的感動時,就覺得這個工作是有意義的。」蘇柏安說著島內散步之於自我的價值所在。
「來大稻埕・逛不一樣的年貨大街」為一歷史文化資產延續之導覽路線,時逢年貨大街轉型的第一年,迪化街商圈理事長徐慶棋也表示:「今年是很關鍵的一年。」歷史人文資產與在地經濟如何共榮發展,並落實在地永續經濟發展,一直是大稻埕持續追求的目標。而島內散步由大稻埕起家,成立近十年持續以介紹大稻埕文化、呈現在地觀點為目標,並在年貨大街轉型之際,擔任在地觀光大使的角色,帶著參與者見證迪化街轉型的關鍵年。
在未來,島內散步將發展重點放在拓展其他縣市的市場上,期望在其他的縣市落實在地「永續旅行」,將地方文化、經濟、環境與旅遊業結合並透過有意識的消費與行動,促進地方永續發展,持續將台灣本島的故事說給更多人聽。
採訪側記
島內散步實屬環保意識下最先變革的旅遊業,在面對綠色經濟、環保意識的抬頭,島內散步就如同台灣旅遊業的領頭羊,雖然永續旅行尚未盛行至社會,但島內散步所堅持的那個信念及目標,仍吸引許多忠實的受眾,期待在未來能擴及更多的人支持此信念,一齊透過愛護土地的方式,認識台灣在地的故事。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