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台語新聞雜誌】廢而不棄異想文創 創意改造塑膠袋華麗變身

劉俐均 採訪/撰稿 李宇承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您有計算過您每天使用多少個塑膠袋嗎?塑膠製品對環境,甚至人體健康的危害,是近年來全球關心的議題,為了讓塑膠袋不再只是垃圾,有一群自稱「廢青」的年輕人,將回收來的塑膠袋,透過巧思重新設計,變身為文創商品和藝術品。

像是日前台南市政府在山林間首度舉辦藝術祭典「空山祭」,這群年輕人就利用一千多個回收塑膠袋,編織成為一張超大的蜘蛛網,廢棄的塑膠袋,如何透過他們的巧思和巧手華麗變身,成為讓人驚艷的裝置藝術,展現全新的生命?「廢而不棄、異想文創」系列報導,帶您來了解。

綠意盎然的公園中,裝點上繽紛燈飾,為原本人煙稀少的台南龍崎,注入一股奇幻氛圍,也替這座虎形山公園、開了一道藝術大門。長長的木造樓梯,角落與樹木之間,一張張五顏六色的蜘蛛網,為眼前的山林、點綴出活潑氣氛,也彷彿讓人們、走入藝術的神祕世界。

這裡台南龍崎光節空山祭,找來藝術家幫整座公園點綴,而這個像是蜘蛛網狀的裝飾品全部都是利用回收塑膠袋製作而成,綿延300公尺長的裝置藝術晚上一點燈 ,立刻染上璀璨色彩!

廢青不廢創辦人楊芳宜:「所以我們在這次的作品裡面就會想說,那塑膠袋的結構它可不可以成為一個網狀的想法,具透明感然後加上它很繽紛,所以其實它在不同的一個袋子,連結起來感覺一個很大型的作品,展現的時候還滿可以有白天透光跟晚上發亮的那種特殊的氛圍。」

打上柔和燈光,點亮山林的寧靜,空山祭是台南龍崎首次舉辦的盛大藝術祭典,七組藝術家聯手佈展,為龍崎地區、帶來40年來、最多人潮!其中展現環保概念的作品「團結織網」,則是藝術團體「廢青不廢」的創作,共計耗時一個多月,使用了將近1000個回收塑膠袋,剪出條狀後編織而成。

民眾:「就是看到就覺得好美,就是覺得很有藝術,為什麼塑膠袋它們就只是一個我們提的袋子,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東西。」

廢青不廢創辦人楊芳宜:「我覺得它很棒的是,它不但是藝術的呈現,更重要的是回歸到就是民眾的生活,所以其實這次的作品很多是跟社區居民一起的共創,本來這些塑膠袋有可能就燒掉了或者是它跑到海裡或者是土裡,我們希望它可以再度被使用或者是你家有什麼開幕啦,我就說你不用去買彩球,你自己做。」

廢而不棄最不起眼的塑膠袋換上新裝,卻成了藝術祭典中最具巧思的藝術品,工作室裡,桌面、木櫃上擺放滿滿的廢棄回收材料,想要編織出空山祭的巨型蜘蛛網,得由多人接力才能完成。

廢青不廢創辦人楊芳宜:「就是一直去繞大概打個六個。」

「廢青不廢」的創辦人楊芳宜念的是藝術管理,原本從事美術行銷工作,2016年,去了一趟距離台灣4000公里的青藏高原,讓她的人生有了不一樣的轉變。

廢青不廢創辦人楊芳宜:「我覺得人當進入到一個更大自然很壯麗、壯闊的環境之中,就會感受到自己的渺小,然後也會感受到我們要更就是知道說,讓原始的美好狀態可以保存下來,我們都發現其實把廢料變材料這件事情很能夠帶給大家一種正向的鼓舞力量,當你有正向之後環境永續議題,他才有能量去談論跟一起參與」

毅然決然辭去工作,投入環保藝術創作,廢棄塑膠的再利用,成為楊芳宜的設計主軸。她串連藝術家和設計師共同發想,讓廢物「不廢」,更有了嶄新面貌。靠著他們的巧手,廢棄塑膠袋也能勾出迷你小香菇、蜘蛛,甚至80公分長的巨型蠟蟲。

廢青不廢成員林資芬:「有這樣子大量生產的產品,可以讓我們生活當中可以不用太多的錢就可以花就是使用到這些東西,可是有時候我覺得有些價值是我們要守住的,對於生活素材資源這些資源一直不斷的被消耗,我覺得事情是很不是那麼好的,所以其實在整個創作過程是一直要不斷去思考這件事情。」

將軟木塞,切割成薄片狀,再仔細修剪到1公分大小,開始剪出造型,手藝精湛,接著還要幫軟木塞上色,塗上鮮艷的顏料,搖身變成時尚的耳環。

廢青不廢成員楊純懿:「三年多前就得到了一包軟木塞然後我就想說,那我可以用這軟木塞來做一些什麼,然後用我自己也很愛漂亮,做出來就覺得滿有趣的,然後就一直到現在,就想說因為我很喜歡買飾品,其實去買東西還不如就是用廢棄物來做創作,戴起來還滿特別。」

因緣際會收到軟木塞當作禮物,開啟了她環保再生的藝術創作,楊純懿三年前,加入「廢青不廢」工作室,除了推動塑膠再生,也創立自己的文創品牌,用回收的軟木塞做飾品,假日到市集擺攤。

廢青不廢成員楊純懿:「其實廢棄物它,如果你有不同的創意它其實可以用不同的發想,它其實可以一直再被利用。一開始他不會知道這是軟木塞做就覺得這東西還滿好看的,我跟他講說這是軟木塞做的,然後他們都會很驚訝,大家去思考說其實廢棄物它其實有其他的功用,不會一下就把它丟掉。」

33歲的彭宇弘,也是「廢青不廢」的成員,從事舞台設計的他,把回收塑膠袋創作搬上舞台,從布置、道具到服裝,打造出他的異想世界。

廢青不廢成員彭宇弘:「概念他其實就是一個在做招魂道士,其實是召回一般民眾拋棄的一次性塑膠袋垃圾,他把這些塑膠魂全部召回來,穿過的這種拋棄式雨衣,然後加上一些膠帶還有一些廢棄塑膠袋做裝飾,轉過來背後也是用一個破破膠帶我們做出八卦符號這樣子。」

打倒塑膠怪獸,把環保概念融入故事,除了用舞蹈呈現,也成為巡演素材,要讓環境教育深入校園扎根。

廢青不廢成員彭宇弘:「其實我們演出一直在想要訴說就是一個二次利用、再次利用能夠重複使用概念,所以我們的舞者身上穿著那些塑膠袋其實他本來狀態是還可以使用的,就像塑膠袋的發明者,他其實本來的意義,他意圖是希望能夠讓這種輕便的東西能夠一直重複,重複的使用,其實是在自己創作中被自己嚇到,因為早期創作因為一直都是用全新的素材製作的,製作出來就發現每一次的創作都浪費這麼多東西,然後回頭看過去我發現我一路上使用不少東西,也丟了不少的東西,對環境愧疚感,其實是驅使我一直在推這件事情的一個最重要的來源」

台灣每年使用165億個塑膠袋,全球年用5兆個塑膠袋,塑膠垃圾漂入海洋,我們的地球環境正遭受危機,這些熱血的六、七年級生們,他們看見了並化為具體行動。

廢青不廢成員林資芬:「我覺得其實我覺得創作者或藝術家,有時候就是這樣,就是從我們自身的生活當中,希望就能帶給大家這些影響,它不是一個工作它是融入在生活當中,我們很重視的價值或是我們想要推廣的一件事,然後進而去影響他人,就是我們可以做的事情。」

廢青不廢創辦人楊芳宜:「我們所謂的不廢的價值,他就會覺得原來一個沒有用的東西它可以再被使用,然後他可以把那種很廢的心靈去做轉換,那我覺得這個其實就是我們希望一直希望環境永續的議題,可以以這樣的角度去看它。」

即便手上沾滿汙垢,但他們依舊秉持信念,用創意讓廢塑膠有了新生命、重新定義廢材再生概念,這群新創年輕人,正在用藝術價值,讓環保的新革命,默默在你我的生活當中持續發生。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