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蘇竣 綜合報導 / 新北市
華視的「16釐米膠卷影像出土計畫」,將塵封的膠卷底片重新修復,數位化再製。近年因拆除爭議而倍受社會關注的「樂生療養院」,在過去是收容「痲瘋病」患者的中心,華視將過往的影像紀錄翻新,讓社會大眾得以重新認識「樂生療養院」以及「痲瘋病」。
華視攜手台南藝術大學推出「16釐米膠卷出土計畫」,逐一整理庫存的16釐米底片,將其修復、數位化。這些底片中都是華視數十年來的新聞或戲劇的影帶,當中含有不少珍貴的畫面,華視特別重製公布,讓社會大眾可以見證台灣社會數十年來的轉變。
痲瘋病被誤當絕症 患者遭社會排擠
近幾年因為拆除爭議而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的「樂生療養院」,過去是痲瘋病患者的收容機構。「樂生」位置橫跨今日的新北市新莊區及桃園市龜山區,在1930年成立,收容、隔離痲瘋病患者。
痲瘋病又稱漢生病、癩病,早年由於資訊不發達,普遍被民眾視為一種具高度傳染性的絕症,感染後無法治療,只能等死。民間對於這種疾病相當恐懼,深怕被傳染,因此當時多國對於痲瘋患者都採取「強制收容、絕對隔離」的政策,「樂生療養院」也因此成立。但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痲瘋病被證實為一種慢性皮膚病,傳染性也相當弱,除非長期接觸才有可能感染,到了1940年代抗生素問世後,痲瘋病也不再是絕症,患者經過治療後都可以痊癒。
「他們與一般人無異」 病患人權推動幾經波折
儘管醫療進步,但社會大眾對於痲瘋病的歧視早已根深蒂固,短時間內難以轉變,痲瘋患者依然被迫收容在樂生療養院,一輩子與世隔絕。在痲瘋病盛行的後期,華視的記者深入療養院內,記錄下院內住民的純樸生活,盼外界用正常的眼光看待患者,早日消弭社會上的不平等。
從影像紀錄中可以看到,院內的住民為了生活,學習各式各樣的技能,從碾米到畜牧、從料理到理髮,住民逐漸發展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型社區,就連砌磚、木工或刺繡都有專業人才,甚至還有由住民經營的商店。療養院陳副院長在當年接受採訪時,也透過鏡頭呼籲社會大眾,強調這群人與一般人無異,盼社會大眾重新接納他們。
在2008年7月,立法院三讀通過了《漢生人權保障及補償條例》,政府公開承認過去對漢生病患人權的忽視與傷害,作出道歉、追悼並給予補償。人權推動的過程並非一步登天,透過過去的影像紀錄,現今的觀眾得以反思今日自由、多元的社會是多麼得來不易。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