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輔 羅益民 報導 / 台北市
今天是七月七日,對日抗戰五十六週年紀念日,本單元特別製作紀念專題,從許多感人的抗戰歌曲來回憶當時,對六十歲以上的人來說,這些抗戰歌曲幾乎人人都能哼上幾句,像是流亡三部曲、長城謠、大刀進行曲等等,曲調中充滿了烽火兒女的悲壯情懷,歌詞裡更是道盡了戰亂中中國人的心聲,這些抗戰歌曲在當時發揮了極大振奮人心的作用,也在中國的音樂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
五十六年前,她們只有十幾歲,當時流著淚唱著這首膾炙人口的「松花江上」,如今,雖然她們頭髮變白,眼淚已乾,不過沈痛的心情卻一如往昔,隨著動人的歌聲,這群過來人,和台下數百名觀眾一塊兒走回從前。民國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強行出兵東三省,從此,中國就陷入無休止的戰亂中,許多人被迫拋妻棄子,流離失所,成為無情戰火中的犧牲者,「流亡三部曲」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誕生。
從東北到內地,從流亡到抗敵,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戕害下,中國人承受了歷史上最沈重的苦和痛,當時為了團結民心打倒日寇,音樂成了激勵民眾最重要的工具,從民國二十年到民國三十四年,短短的十四年間,所創作的抗戰歌曲高達數千首,是中國音樂史上十分輝煌的時代。
抗戰時期所創作的歌曲儘管簡單、粗糙,不過,大到描寫每一場戰役,小到述說小女孩賣花籌款的義舉,每一首歌曲都真實反映了時代的心聲,因此特別容易引起共鳴。今年八十二歲的黃友棣,是抗戰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曾經創作抗戰歌曲不下千首,他以民國二十九年所作的「良口烽煙曲」第五章石榴花頂上石榴花為例,說明當時日本由廣州北犯,國軍死守粵北石榴花頂的英勇史實。
這首黃友棣最為人所熟知喜愛,同樣是民國二十九年完成的杜鵑花,雖然弦律輕快優美,不過,卻是黃友棣在十分悲痛的心情下寫成的,這個真實故事,至今仍令他念念不忘。
除了「流亡三部曲」和「杜鵑花」之外,「長城謠」和「白雲故鄉」的訴哀痛,「大刀進行曲」的表悲憤,和「歌八百壯士」的頌英勇等歌曲,都至情、至性的打動了每一個人的心,因此,當有一首歌創作出來,透過軍隊和學校的教唱,很快就會流遍大街小巷,使得人人能朗朗上口。
以一本「藍與黑」聲名大躁的作家王藍,還回憶起十七歲,他在淪陷區擔任敵後工作時,偷聽和偷唱抗戰歌曲的情形,當時環境雖然危機四伏,不過大家卻唱的不亦樂乎。
的確,一首首撼人心弦的抗戰歌曲,讓我們擺脫流亡走向禦敵,也讓我們走出孤立奮力團結,八年全面抗戰除了靠槍砲戰勝了日本強權,優美的弦律和動人的歌聲,也是粉碎日本侵略野心的重要利器。
七七抗戰已經走過五十六個年頭了,一直到今天,國內仍有很多團體定期聚會,一齊高唱抗戰歌曲。她們除了藉唱歌抒發感情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希望國家在繁榮安定的同時,仍不忘發揮團結一致的抗戰精神,因為這才是我們生生不息的命脈。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