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瑋婷 蕭凱堯 報導 / 台北市
國道計程收費最快年底就要上路了,到時候全台23個收費站,都要走入歷史,連帶著,近千名收費員的失業潮也即將引爆。今天華視新聞雜誌「封面故事」,我們要帶您從高速公路收費員的酸甜苦辣,來了解長達40年歷史的「國道收費史」。說到了中山高速公路、在民國67年全線通車後,人工收費的特殊景象,宛如台灣經濟發展的縮影,但實際追溯國道收費的歷史,其實已經有40年了,因為民國63年,中山高實施第一階段通車,當時三重到中壢路段中間的泰山收費站,就已經正式啟用。華視新聞雜誌獨家訪問到了第一代收費員,並且深入到有「天下第一站」的泰山收費站。節目一開始,帶您進入時光隧道,捕捉這些在我們南來北往的旅途中,即將消失的影像。
這裡是國道一號泰山收費站,在全臺收費站界中,有兩個「天下第一」的響亮稱號,它是全台第一座收費站,也是車流量第一高的收費站。三點四秒,收費員完成給票、找錢,還要檢查是不是假鈔假票。這樣的超級任務,將隨著年底全面電子收費後謝幕。要到收費亭上工之前,收費員總是一陣忙碌,勤務袋裡的一張張回數票和收據,還有現金、零錢都要仔細算清楚,紀錄在每天的報表上。辦公室裡每個收費員雙手忙得不可開交,但心底裡擔心,這麼穩定的日子還能過多久呢?
林佩瑛是單親媽媽,在泰山收費站七年,三萬多的薪水,讓她付的起房貸,還獨自帶大兩個小孩,收費站撐得久一點,她的壓力就能少一點。坐在林佩瑛後面的施素華,說出了全臺灣九百六十多名收費員的無奈,她是泰山收費站最資深的收費員。即將失去多年的穩定工作和收入,施素華只求失業的那一天,不要那麼快到來。儘管很多的無奈和感慨,這一群收費員,還是得拿起執勤袋上工去。
走下樓才發現,在泰山收費站裡,有這麼一條全長180公尺的地下通道,這是收費員每天必走的路,讓他們不用穿越車陣,就能走到票亭。走上旋轉梯,林佩瑛這天負責的是五楊高架北上的收費亭,大家口中的玻璃屋,很曬很熱,就像在車海中的一座孤島。一手收票還得給收據,另一手要隨時準備找零錢,俐落的身手,是因為練就一番眼明手快、心無旁鶩的好功夫。
伸手、取票,這樣單調的動作,一天至少要重複上千次,小空間卻有著無比辛酸。收費站24小時不打烊,所以收費員得辛苦輪三班,甚至經常得冒著和死神擦肩而過的驚險瞬間。收費員一個月的待遇平均三萬五左右,每天迎戰不同風險,怕車失靈、也怕用路人失控。那一次的驚魂記,害施素華的小指頭,無法再靈活。但最嘔的是,收到假票、假鈔沒發現,薪水被倒扣。即使人工收費將被取代,施素華和林佩瑛都說,會堅守到熄燈的最後一刻,只是再多心理準備也抵不住濃濃不安和不捨。
時間倒回四十年前,在民國六十三年七月二十九號,泰山收費站正式啟用,當時可風光的呢,在國道上舉辦、隆重又盛大的剪綵典禮。不只政府首長趕來參觀這天下第一站,一般民眾也搶著上國道。這台名車,就是第一輛,通過泰山收費站的車子。而當時的國道上,很有看頭的,還有高挑清秀的國道收費員,不只有學歷門檻,身高要求158以上,體重也有限制。
第一代的收費員、楊曉茵和鄭麗華,接受我們的邀請,再度回到熟悉的收費站,看著老照片,所有記憶湧上心頭。當時收費員一個月收入6、7千塊,是許多高中女學生一畢業,就搶破頭的工作。加上每天經過的司機,有的還會送食物獻殷勤,好康真是拿不完。只不過那個年代,有所謂的單身條款,要結婚得離職,再加上只招收女性員工,因此強制規定,通通要住在國道宿舍裡。
收費站裡最資深的職員陳麗鳳,帶我們走進不曾曝光過的國道宿舍,四人房裡,兩張上下舖的木板床,伴隨很多少女的青春年華。從泰山收費站通車的第一年,陳麗鳳就待在這擔任行政工作,四十年時間,宿舍裡的愛情故事,她看了不少。那時的宿舍,宛如軍營,半夜12點半,還得晚點名,很多人為了談戀愛,只好翻牆約會。直到91年8月,有男性員工加入陣容,才廢除這道「限住令」。
走過四十年的國道收費史,其實一開始全部採用人工現金收費,最早期小型車15元,大貨車20元,最貴的是大客車和拖車30元,但當時不是家家戶戶都有車,國道一號還被稱為,是給有錢人開的路。隨著自用車越來越普及,後來費率調漲過兩次,但是收錢找錢,還是造成大塞車,於是出現了不找零車道。而在這期間,國道還實施過差別費率。民國84年小客車坐滿四個人免費,兩到三人收40元,要是只有一個人開車,就加倍收80元,後來才演變為逢年過節的高乘載管制措施。
一條高速公路的發展,更看見了台灣經濟發展的縮影,民國63年,泰山收費站一天平均車流量7662輛,之後逐年增加,30年後、民國94年,達到最高峰,一天23萬1387車次,成長了30倍,但因為北二高的興建、ETC上路,高鐵開通,油價高漲,車流量逐年下降。國道計程收費,勢在必行,預計年底,收費站將被拆除,但高公局也規劃,部份有特色有歷史的收費站,有機會保留、設立博物館。您熟悉的回數票,還有收費員在小小收費亭裡,面對川流不息的車潮,這樣的風景,就會成為交通史上,一段長達40年的奇特文化和難忘記憶。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