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 編譯
以牛排為例,把較為零散的肉塊,重組後當作高價牛排來賣,在業界早已不是秘密。然而就連在畜牧大國澳洲,食品業者竟然也玩起重組肉這一套,而且就算是吃慣上等肉的澳洲老饕,也難以分辨真牛排和重組牛排。最令食安專家擔心的是,重組肉有嚴重衛生疑慮,萬一處理不當,對食用者的健康有重大影響。
半大不小的牛肉塊,做紅酒牛肉大概還可以,想煎成牛排當然不行啦。可惜牛排的價格比紅酒牛肉高得多,所以無利不圖的商人,就利用特製的肉類黏著劑,把小塊的肉黏在一起,增加體積,我們為什麼要戴口罩,因為這XX很危險,看見了嗎別吸進去,肉類黏著劑的成分,很大一部份是取自豬牛血中的酵素,只見肉商豪邁灑下黏著粉,然後不停的和肉塊搓揉,接著以保鮮膜包裹加以冷藏,六個小時後就有一條讓人真假難辨的菲力牛肉。
特別是下鍋烹調之後,就連專家都分辨不出來了。口感很好很柔軟鹹度也正好,現在來試試組合肉,吃不出差異,歐盟國家好幾年前,就已經禁用肉類黏著劑了,除了黏著劑本身可能有疑慮之外,重組肉本身的品質,才是最令人擔心的,單獨的肉塊表面,不知道沾了多少細菌,以黏著劑重組後,細菌通通存在肉品內部。
微生物學家皮納,並且只加熱到三五分熟,那麼食物中毒簡直就在眼前,至於台灣目前的情況,若是業者使用重組肉,卻讓消費者產生誤解,則可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開罰四到四百萬元。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