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 日本
隨著全球都市化的發展,人口過度集中大都市、城鄉發展失衡,農村、偏鄉的人口外流和老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日本政府公布,有高達894個日本的市、鎮、村,即將在2040年消失。該如何搶救、不斷凋零的家鄉?日本在2014年啟動了「地方創生」計畫,希望振興地方經濟、促進在地年輕人口回流。在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也警告,台灣有134個鄉、鎮、市,正瀕臨消失的危機。行政院將2019年、定為台灣的「地方創生元年」,台灣可以如何借鏡日本經驗?華視新聞特別推出「披荊斬棘 -家鄉的創生與重生」專題報導,前進日本青森縣,帶您來看,青森這個「蘋果之鄉」,如何結合在地特色、發展獨特產業、翻轉偏鄉的命運!
2014年 日本人口調查報告,提出「地方消滅論」,警告 2040年高達 894 個市鎮村即將消失,也促成首相安倍晉三通過《地方創生法案》展開搶救地方行動。
青森縣擁有八甲田山、白神山地、奧入瀨溪流等自然景觀,也是日本本州最北部的一個縣,面積約9645平方公里 ,約台灣的1/4,蘋果、大蒜、牛蒡產量日本第一,有豐富水產,也是溫泉度假勝地。但2011年311地震,引發海嘯、核災,在輻射陰影下,蘋果外銷減少,導致經濟不振,加上人口老化、年輕人出走,原本1983年,人口超過150萬人,2011年人口銳減為136萬,人口減少率成日本第二高。從2000年起,高齡化率從17.4%一路攀升,2045年預估達到36.8%,2060 更達到39.9%,蘋果之鄉會不會就此消失,青森正面臨史上最嚴峻考驗。
青森縣政府為了破除「地方消滅」預言,讓在地創生,2011年先成立觀光國際戰略局,第一步就是先推觀光。像是新幹線在青森的八戶站、新青森站接連開通,再加上新函館北斗站開通,從東京搭新幹線到青森3小時58分,從函館到青森不到一個鐘頭,讓旅客可以穿過青函隧道,從北海道吸客,往返北海道和青森之間,形成廣域周遊的旅遊型態。結合鐵道、飛機跟船,陸海空拉進國際旅客這就是青森縣觀光國際戰略局推出的「立體觀光」策略。
青森縣觀光國際戰略局次長 堀義明:「希望可以把青森縣代表的地區資源,品牌的力量、飲食的魅力,四季的變化等,這些活用它的魅力,取得觀光所需要的資源,立體觀光就是以地區魅力,高質量、深度、多元,做3D立體觀光。」
到了青森,美景真的美不勝收,這是被日本指定為三大特別名勝和天然保護區之一的奧入瀨溪流,溪流有緩有急,流動在生苔的岩石間,激起的白色水霧和周遭一片綠意,被譽為「日本最美麗溪流」,但青森人要求不只是看了就走,更要深度體驗。
記者 楊依嘉:「我手上這個小小的它其實是一個放大鏡,走在奧入瀨溪流的步道,仔細看旁邊的苔蘚,用這個放大鏡一看,你可以看到像是小森林一樣的美景。我手上這個小小的就是顯微鏡,在這邊除了看溪流,你還可以拿著顯微鏡觀察小小森林。」
苔蘚先生 丹羽裕之:「我們的苔蘚或是包含我們的植物,都非常有多元性,從透過這個青苔自己的每一個它自己的長出來的樣子,這個設計的部分,跟我們去觸摸青苔,我們可以去了解到,其實停下來,然後去看這些東西其實也是滿有趣的一件事。」
丹羽先生 ,大家也叫他苔蘚先生,研究生態17年、觀察苔蘚8年了。北海道出生長大的丹羽,被奧入瀨溪流的自然風光深深吸引,到青森的飯店擔任生態導遊,無意間發現苔蘚微小又神秘的世界,於是爭取以苔蘚為主題的活動,成功推動苔蘚漫步行程。而飯店業者也特別設計苔蘚房間,也能感受滿滿綠意。
苔蘚先生 丹羽裕之:「因為我們這整個都是國家公園,所以整個都是要保護的,所有的葉子一片,就算是葉子一片也不能帶回去,所有的只要是採集的,就是我們拿著帶回去的都不行。」
日本政府有管制,想要採摘或是帶走動植物,都可以處以6個月以下徒刑,最高50萬日幣罰金,奧入瀨溪流的美,才可以永久維持下去。
青森縣強化觀光,希望牽動活化經濟的原動力,過去是外銷蘋果,但現在他們主推六級產業!
青森縣觀光國際戰略局次長 堀義明:「青森縣一直以來,就是把蘋果干貝為代表的當地農林水產,輸送到以東京為首的大都市,可是這樣就無法生產出很大的附加價值,青森縣沒有辦法賺到很多錢,農林水產的附加價值我們要讓它增加,增加青森縣的品牌力。」
以前是外銷,主要就是生產(一級) 加工(二級)直銷(三級) 的產業發展模式,像是蘋果,青森自己加工自己打出品牌,設立蘋果觀光工廠,將蘋果釀造成酒,並將製程透明公開 除了成為景點,現場還有各式製成的果汁、果乾、果醬等加工品販賣,不管本國人、外國人,想買更多青森蘋果的相關產品,不是到大都市,而是歡迎來到青森。這也是青森人試圖結合農業與服務業,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青森蘋果產業。
青森縣觀光國際戰略局次長 堀義明:「具體來說就是加強青森縣的產官學合作,就是大學、市町村跟民間業者合力研發出新產品,例如鮭魚的軟骨當中有種叫蛋白聚醣的物質,非常稀少又有益健康,本地的大學研發蛋白聚醣產品,做成化妝品或飲料等形式,要推銷給全世界。」
平常我們丟棄不吃的鮭魚軟骨,對青森人來說是寶,產官學一起合作,更具有競爭力!
青森的創生計畫,正如火如荼進行,業者也是推動力!
知名飯店集團接手經營不善的溫泉飯店、荒廢的公園,重新整建,分別在奧入瀨溪流、三澤市設度假村。
度假村經理 山形徹:「我們是引進青森睡魔的燈籠之外呢,因為這邊其實是以前青森,它叫南部地區這個地區其實是產馬的,所以我們也有提供像馬車的體驗,在公園裡面讓客人可以去,住客可以去體驗,最近比較新的是我們把,所謂的睡魔燈籠融入到房間裡面,就是整間房間都是以睡魔燈籠為主題,叫睡魔之間,希望在住睡魔之間的話,就可以全身你的視覺感覺,可以整個融入在青森文化裡面。」
就連吃飯,也是在古代養馬人家的茅草民宅裡,享用鄉土料理,度假村讓遊客捨不得走,也創造大量工作機會。
他是28歲的小野田昌保,群馬人,大學念完市場行銷經濟後,沒有選擇到東京打拼,反而來到青森度假村工作。
移住人 小野田昌保移住人:「就是不喜歡東京那種,在大樓裡面工作,或是每天都是搭車上下班這種生活,反而覺得到這邊來,一方面是喜歡這邊的文化之外,可以看到這邊有一些想法,可以活化這邊一些文化,或是產業等等,對這個比較有興趣,比較喜歡這樣的生活。」
有了工作,經濟能力足夠,就可以在青森定下來,讓青森人自傲的是,2018年青森縣海外住宿的人數跟前年相比,成長約1.2倍,也就是約29萬人,住宿青森縣,以青森縣來說 已經創了史上人數最高紀錄,僅次於宮城縣,是東北六縣裡面的第二名,亞洲訪客人數最多的國家,又以台灣旅客為大宗。那觀光人口上升了,移住青森的人口呢?
青森縣觀光國際戰略局次長 堀義明:「東京永樂町設定,為了從東京招攬更多人到青森定居,我們設立了移居定居的支援中心,今天我們本地報社也有報導,去年移居到青森的有83人,比之前增加19人。」
到今年一月統計,青森縣人口降到126萬人,並預估2020年123.6萬,2040年甚至不到一百萬,移住人口的成績還不夠,青森縣對這個問題,繼續提出最新移住獎勵,只要是今年4月1日之後移住到青森縣,並且有意願住在特定區域五年以上,政府會提供最多一百萬日幣的補助金,甚至還有送地。
青森縣高齡化率到了2018年已經31.32%,政府今年更要加足馬力,設定2019到2023的目標,在四個領域進行政策改革!產業僱用是振興地方產業,安心安全健康是創造適合生育環境、強化地區醫療品質,環境是低碳環保社會、跟自然共生。
青森力圖脫胎換骨,日本各縣市做創生的概念,甚至已經30年了!從1988年起 竹下登內閣推出「家鄉創生」計畫,向地方縣市發放快100萬美元,接著1999年小渕恵三內閣對有15歲以下兒童的家庭和65歲以上老人發放180美元的「地區振興券」,但對景氣回升沒有實質幫助,2007年第一次安倍內閣開始提出「支援地方振興項目」,之後2011年,民主黨的菅直人內閣時期,設立「地區自主戰略撥款」一次性發給地方政府。
但從1988年到2014年的創生振興計畫,鄉鎮老化、工作機會消失,人流、金流持續向東京湧入,日本評論家分析每次的計畫,也跟每次的內閣更迭有關,安倍晉三2015年捲土重來
由地方提出創生計畫,國家跨部會資源投入。
地方創生要成功,就要地方覺醒,台灣現在也要效法日本,我們該如何成功?
政大科管智財研究所教授 蕭瑞麟:「高跟鞋教堂過去想要抄日本那種教堂的那種拍照景點,又編了一個故事,可是最後面很可惜的,它後來發覺,這是一個沒有特色的地方,像巴陵鐵塔抄巴黎鐵塔進來,可是就讓當地的文化學者覺得,非常的格格不入,政府應該跳下來跟民間合作,這種合作夥伴關係,我覺得在台灣要趕快的建立,而民間單位能夠不要土法煉鋼,找出在地特色的作法,怎麼樣創舊的作法,怎麼樣資源轉換的作法,把這些作法學起來。我想台灣作出來的地方創生,絕對會在至少在亞洲會是很有特色的地方。」
輔大景觀系教授 王忠融:「地方創生的人才培訓是目前,台灣最重要的部分,所以譬如說像日本,它們有地方創生大學或地方創生傳道師,這個制度有沒有機會可以引到台灣來,再來是我們台灣在做地方創生的時候,有一個顧問團,可是這個顧問團目前是由各個企業大老跟各個智庫最上級長官去提出來的,我覺得它是一個很好的目標,但是我自己認為這個顧問團,或是人數應該要再擴大,擴大的方式不是由,譬如說由國發會自己去選,可能是由地方或者是開一個平台,希望可以大家來募集,讓大家還去當各個不同地方創生領域的老師。」
青森人看台灣 要做地方創生 也有想法
青森縣觀光國際戰略局次長 堀義明:「我們日本人是吃台灣香蕉長大的,我們必須增加食材的附加價值,成為台灣經濟一大助力,另外據我所知,台灣不只是食物,也有非常多精密企業,我本身有在騎腳踏車,我的腳踏車就是台灣品牌,加上正在成長中的ICT(資訊通信科技)產業,必須和農工業達成一個好的平衡點,促進整個地區的經濟。」
在地人對自己家鄉有使命感,留下來創業工作,鼓勵在地消費,才能讓地方發光,借鏡日本經驗,台灣可以學到什麼,同樣搶救家鄉的行動挑戰,就在眼前!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