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璽鈞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施幼偉 莊明憲 楊諮宜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由台灣和美國雙邊政府合作,耗時超過9年、斥資超過32億元所打造的「福爾摩沙衛星七號」,在2019年6月底順利發射升空了。福七升空後,六枚衛星每天會經過台灣6次。未來需要19個月的佈軌、精準定位,最快在2020年2月,就能正式接手「福衛三號」,替台灣擔負起氣象觀測的任務。未來,「福衛七號」預測颱風路徑的準確度,將大幅超越「福衛三號」。從1991年政府啟動太空計畫到福衛七號順利升空,台灣近三十年的太空之路,華視新聞團隊帶您前進國家太空中心深入了解!
伴隨轟隆巨響和火光,搭載著台灣「福爾摩沙衛星七號」的獵鷹重型火箭,衝向天際、劃破寂靜夜空,台灣時間6月25日下午2點半、順利升空。感動一刻!第一節火箭側推進器成功脫離,現場響起一片歡呼和掌聲,歷經約16分鐘,6枚衛星和火箭完全分離。「福衛七號」是台灣和美國政府籌備九年多,斥資至少32億元的科技合作計畫。衛星發射後173分鐘,成功和地面站通聯。
衛星升空之後,由國家太空中心操作團隊接手,前兩週是關鍵,必須24小時輪班監控,確保衛星穩定運行,未來每天會經過台灣6次,「福衛七號」首度使用、完全由台灣自主研發的衛星操控系統,見證了台灣太空科技實力、邁進一大步。
2006年4月15日,台灣第一顆氣象衛星「福爾摩沙衛星三號」升空,豐富的資料庫,替台灣做了不少國民外交,更被國際譽為「太空中最精準的溫度計」,但福衛三號服役超過13年,福七將接棒氣象觀測任務,不只幫地球量體溫、還能一併量測濕度、壓力、電子密度等,在南北緯50度間,每天接收4千筆大氣資料,壽命至少5年。功能升級、未來福七預測颱風路徑的準確度,預計可提升10%。
不只衛星要接棒、台灣未來的太空之路,也將交由一群經驗豐富、懷雄心壯志的中生代接手。黃成勇和葉文豪,是福七任務中,資料處理的核心人物,看似年輕的面孔、其實已在太空領域研究多年,39歲的葉文豪,放棄條件優渥的業界工作,堅持太空夢。而46歲的黃成勇,從研究生時期,就參與過福衛一號和福三計畫。
1991年、政府啟動「太空科技發展長程15年計畫」,為台灣的太空產業生根!經過8年努力「華衛一號」成功發射,讓台灣成為全球第33個,擁有衛星的國家,而2004年原本稱為「華衛二號」的「福衛二號」,則是我國第一顆遙測應用衛星,還被稱為「救災衛星」。
2009年莫拉克颱風侵襲,當時靠福衛二號的衛星照片,第一時間掌握受災狀況。不只台灣,2008年的汶川地震、日本的311海嘯,福衛二號都發揮極佳功能,執勤12年支援全球57國,最終在2016年8月光榮除役,交由福衛五號接棒。
2017年8月25日,福爾摩沙衛星五號,載著台灣人的夢想直衝雲霄,福五是第一顆、由台灣自主研發的衛星,擔當起監測國土、太空研究、防災、以及電離層地震前兆研究等、影像的拍攝任務。只是沒想到,就在升空14天後、傳出壞消息。
9月19日、國研院緊急召開記者會,公布福衛五號在9月8日,首批傳回來的照片。遙測取像儀拍下的美國舊金山地區,影像模糊不清,出現不明光點和條紋。和過去福衛二號拍下的照片有些落差。被外界質疑,歷時6年、投入56億打造的福衛五號,無法發揮功能,原本的「台灣驕傲」,恐將成為泡影。
歷經半年、克服所有問題!2018年2月,福衛五號只花3個月,就成功拍出台灣全島無雲影像、完成創舉!印證台灣太空的自主研發、及危機應變能力。
頂著烈日,操場上1350名學生,繞著白色大型帆布,排出「FS7」字樣。「FS7」就是「福衛七號」的英文縮寫,學生特別排字,預祝「福七」25號順利發射升空,同一時間雲林正心中學,也出動900名學生,完成相同任務。
學生的辛苦,真的有代價!中午11點01分,在外太空的福衛五號飛越台灣上空,成功取像拍下照片,紀錄下學生,對福爾摩沙衛星七號,順利升空的滿滿期待,其實這一張張壯觀照片、得來不易。
保密原則,高端技術無法在鏡頭前呈現!福二福五衛星影像,跟一般照相不同,從外太空傳到地球,要經過加密、壓縮以及層層封包,回到地面後除了解密解壓縮,太空中心的影像處理中心,還要進行幾何校正以及輻射處理,過程至少3個小時,照片才能呈現。
守護台灣也守望全世界!包括2018年的日本北海道大地震、美國南加州大火等,「福衛五號」都發揮救援功能,深受國際肯定,不過台灣推動太空科技發展的腳步、沒有停歇,2019年太空第三期計畫正式啟動,預計投入251億元,目標未來10年,平均1年發射1枚衛星,過程中如何吸引年輕人才,傳承太空經驗、更是關鍵。
探索浩瀚宇宙的未知世界,是人類共同的偉大夢想!台灣的太空科技發展,昔日仰賴國外資源,如今已實現自主研發目標,隨著福衛七號成功發射升空,不只代表我國的衛星技術成功再創高峰,也讓台灣二字、在全球的航太史上,留下一筆美麗紀錄。而未來、當我們仰望頭頂星空,將有更多國人自主研發的衛星,在太空中閃耀、守護台灣!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