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台語新聞雜誌】「柏林圍牆倒30年」 走過分裂 東西德融合挑戰多

蒲依婕 張容輔 德國柏林報導  / 德國

德國首都柏林,是一座科技與歷史交錯的城市。在柏林的街道上,處處都是二戰和冷戰時期的遺跡!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一分為二,為了隔絕東德人民投向西德,東德築起了一道長達155公里的柏林圍牆,1989年,屹立28年的柏林圍牆被拆除,1990年、兩德重歸統一。三十年來,東西兩區在薪資水準上、還是有明顯落差,來看華視新聞團隊來自德國的採訪報導。

勝利女神豎立在布蘭登堡城門上,俯瞰柏林市中心,起造於1788年,這座紀念普魯士王國在七年戰爭取得勝利的新古典主義建築,見證德國的重生蛻變。記者 蒲依婕:「在我背後的布蘭登堡城門是柏林以及德國重要的地標,布蘭登堡城門它見證了德國、歐洲,以及全世界重要的歷史。」

不管是英國脫歐、難民潮等等,德國主導歐洲重要議題,但今天歐洲火車頭的身分,是歷經重重考驗才淬鍊出來。時間回到1989年,東德難民死命奔跑,搭上從布拉格出發的火車,這趟驚心動魄的旅程,途經東德和其他共產國家,乘客的目的地是象徵自由的西德。

這部紀錄片的時空背景是柏林圍牆倒下前幾個星期,當時一系列政治變革襲捲東歐共產國家,許多東德人借道匈牙利以及捷克斯洛伐克逃往西德,東德政府不得不計畫鬆綁對東德人的旅遊限制,但在1989年11月9日的國際記者會上,一名東德官員誤解政策,提前宣布取消東德人外遊限制,讓東德人為之興奮,他們走上街頭,要求開放柏林圍牆。

由於駐守圍牆的軍人,沒有收到武力介入通知,最後向東德人開放邊境,意外揭開兩德統一序幕。隔年,兩德正式統一,柏林再度成為首都,柏林圍牆這個美蘇冷戰時期的產物,原本全長約155公里,現在只剩一小段。柏林圍牆成了藝術家的畫布,這幅前東德領導人,和前蘇聯總書記的「兄弟之吻」,尤其吸引遊客。當時進出東西柏林的查理哨站,也成了打卡聖地。

旅居德國20多年的竇維儀,難忘圍牆倒塌前一年,她去東柏林觀光時的回憶。旅德台灣人 竇維儀:「東德士兵,他們就像那個臉還有那個肢體語言,就像是可能像是殯儀館裡面的那種

很殭屍的感覺。」

一塊柏林圍牆遺跡2009年空運來台,表達德國對台灣追求民主自由的期許,而柏林圍牆自1989年倒塌至今,柏林也早就從二戰後的一片蕭條成為藝術家天堂,以及歐洲政治中心。德國人展現無與倫比的韌性,但水泥建成的牆倒了,心中那道無形的牆也倒了嗎?

柏林人 Ron:「我的父母就是照片中兩位,他們成長那時,牆都還沒建起。」Ron的父母是東德的奧運金牌輕艇選手,65歲的父親Peter風趣幽默,至今仍在培養未來體育新星,而Ron沒有跟隨爸媽的腳步,他從空服員做起,存錢念飛行學校,現在是一名機師。

柏林人 Ron:「我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出生,牆已經在那了,牆倒下時我只有3歲,我覺得柏林圍牆倒後,我們的政府在融合兩德上動作太慢了。」東西德之間的鴻溝反映在經濟上,德國之聲報導東德的生產力以及薪資落後西德百分之20,德國前500大企業總部百分之93在西德,而且不僅經濟落差大,過去東德信奉共產思想,西德是資本主義,人民長期在不同政治體系下生活,日子久了,思想上也有難以跨越的隔閡。

柏林人 Ron:「我想分享我的經驗,當我遇到來自東德的人,他們都很願意分享自己的東西,也很熱情好客,雖然不是壞事,但西德人比較內斂。」柏林街上,像火柴盒的蘇聯時期建築,不斷提醒兩邊的人,他們的背景是如何不同。

柏林人 Ron:「在柏林我們有很知名的博物館,查理哨站,當我去哪裡時我真的感到很震驚,那邊只展示人們如何拼命逃出東德,因為受到壓迫,又窮又餓,但基本上這不是真的,問題是當牆在那裡時,東德人被承諾,到了西德,一切都會更好。」其實統一前東西德各有優點,像是東德體育成績傲人,西德自由開放,問題在如何求同存異。

德國國會大廈上面那一行德文字,寫的是說「獻給德國人民」,而這棟國會大廈,它同時也是綠建築的典範。二戰時一度被棄用的德國國會大廈,兩德統一後重新啟用,翻修後,加上圓型玻璃穹頂,能吸收能源成為照明電力,民眾還可以俯瞰議會運作,把政治攤在陽光下,讓人民監督,統一後的道路充滿挑戰,但德國下定決心,不走回頭路。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