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台語新聞雜誌】無助 底層的吶喊 貧富 你我的老窮危機

陳璽鈞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台灣的貧窮危機,最令人憂心的就是老年族群,許多長輩退休後失去經濟來源,如果之前的積蓄不足夠或者是子女無力扶養,很可能就淪落到「老窮」的困境。華視新聞團隊跨縣市追蹤、就發現,在台南偏鄉有老人罹患心臟病,病情危急卻沒錢動手術。即使在首善之都台北,也有弱勢老人,生活在環境相當惡劣的地下穴居。老年貧窮的現象,引發哪些社會問題,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帶您繼續來探討。

昏暗的走廊堆滿雜物,牆上滿蜘蛛網,潮濕和霉味瀰漫在空氣中,遲遲無法散去,或許您很難想像,首善之都台北市,存在著看不見的陰暗角落。

居民宋玉生說:「四間做倉庫,放那個東西的,其他還有住的」。

隱身在內湖民宅區,走下階梯卻是不同世界,40年前,這裡原本是地下菜市場,停止營業後,改建成28間雅房,但沒有對外窗戶,終日不見陽光,宛如地下洞穴。

記者VS.居民宋玉生說:「外面的房租,就太貴了對不對,住這邊四千多塊還可以,我對面是,他有除溼機,他差不多半天就有那個,下面就那個(集水槽裝水),就倒在水溝給我看,你看水很多這樣」。

已近花甲之年的宋玉生,是這間房的主人,屋內大約10坪,空間狹小燈光昏暗,房門口就是整棟公寓的排水溝,居民想上廁所,只能到走廊盡頭,兩端的公共浴廁。

記者陳璽鈞說:「由於房間的空間並不寬敞,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長輩都把自己的東西,堆積在房外的走廊上,不過最令人擔心的,還是地下室的環境,像是這個積水的水溝,就很容易孳生病媒蚊蟲」。

沒有加蓋的排水溝,有時傳來陣陣惡臭,但環境再差,都是他們的「家」。地下雅房一個月房租三到五千元不等,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算是相當低廉,目前有12戶居民,一半都是中高齡低收入戶。

台灣大學國發所教授辛炳隆說:「我們目前有個東西就是,貧窮線以下的人口結構,這個部分確實看到一個現象,就是老人的佔比在增加,就是你是老人,你掉到貧窮線以下的,這比例在增加,因為獨居老人越來越多」。

最新公布的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也就是俗稱的貧窮線,直轄市以台北市最高,訂在1萬7005元,而台灣省是1萬2388元。2019年全國低收入戶人口,突破30萬人,其中低收入老年人口,超過3萬6千人,5年內激增近2成4。以台北市來說,每4位獨居老人中就有1位是低收入者,但就算和兒女同住,也未必能擺脫「老窮」困境。

一週前買的菜,每天省著吃!85歲的陳施雪煌阿媽和兒孫同住,雖然空間還算寬敞,但客廳裡堆滿資源回收物,這都是雪煌阿媽,平日為了貼補家用攢來的。

煌弱勢長者陳施雪說:「以前我在市場賣菜,(攤子)這邊租的那邊也租的,租金都花光了,那有得賺,菜也沒多好賣,一個月上萬塊,賣菜給人家也不夠,我就沒賣了,我這個(房子)也是租的,就勉強過日子」。

收集廢紙拿去賣,但1公斤只能換1.2元,3天賣不到200塊錢!年輕時雪煌阿媽在市場工作,收入不多養活一家人並不容易,更別談儲蓄,現在每個月7000元的老人年金,全拿出來補貼房租,自己節儉度日。

煌弱勢長者陳施雪說:「沒錢很辛苦,就拿很便宜的(二手)衣服來穿,像一件三、四十塊就可以穿」。

台北市萬華區和德里里長洪天化說:「我們這個里是全台北市,最窮的里,所以我們這裡的老人多,我說真的,要靠里長照顧這些(弱勢老人),說實話真的很困難,政府都是只會,講難聽一點,就像紙上談兵,沒有實際走入社區裡面,看我們到底獨居老人有多少,這些獨居老人是在做什麼」。

根據全台家庭收支調查報告,最低所得組家庭超過5成,是戶長65歲以上的高齡家庭,估計有96萬戶,和其他年齡組比較,可支配所得和消費支出,也都是最低,生活最為困難。

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教授劉立凡說:「以扶老比來講,就是扶養老年人,可能到2065年的時候,會接近一比一,這樣子的狀況,那所以當然我要養自己,可能都非常的困難,如果同時要去撫養,他的上一代,那再加上下一代,這個扶養比是相當吃力的」。

中午時刻,忙著準備午餐!39歲的許雅琳和失明的媽媽相依為命,雖然雅琳本身有輕度智能障礙,仍一肩扛起,照顧母親的責任。弱勢長者陳秀雲說:「有菜可以配,這樣就很好吃了」。

65歲的陳秀雲,10年前糖尿病併發雙眼失明,無法出外工作賺錢,只能靠社會救濟過活,加上女兒的身障補助,一個月有8,400元,不過扣掉水電費、醫療費還有生活費,幾乎每月透支。遮風蔽雨的房子是過世丈夫留下的,但親人共同持分無法變賣,卻也因此失去低收入戶資格,被排除在社會福利照顧之外,沒有積蓄,陳秀雲連開刀錢都籌不出來。

弱勢長者陳秀雲說:「開刀(心臟)手術,還要自費十幾萬,就是沒錢,我也跟醫生說,我沒錢開刀,醫生說沒開很危險,我也不知道怎麼辦,我兒子久久回來一次,他要回來看我,自己也很難過,因為他沒賺多少錢,自己日子也很難過」。流不盡的眼淚,道出老年貧窮悲哀,秀雲阿媽的處境,又是多少老人家的縮影。

台南市仁德區成功里里長鄭晴而說:「(這些長輩)多數都是年輕的時候,他都是所謂的作工的人,糊口的人他本身,要扶養他的子女,所能夠累積的積蓄,本身就是真的有限,子女長期在外工作的關係,他又要照顧家庭,經濟又不景氣的情況下,他經濟上也會有壓力,所以對我們在地的一些弱勢的邊緣的這些長輩,他是比較沒有能力去照顧的,而不是年輕人不願意」。

青年低薪,中年花光積蓄,到了老年無力照顧自己,這已成許多家庭的無奈處境,尤其在偏鄉,貧窮者更窮,已經是城鄉差距的,另一種真實寫照。

台南市仁德區成功里里長鄭晴而說:「(建議)由政府去做,經費上的挹注,來教育培養在地的,這些關懷照顧員,因為可以透過他的熟悉,來照顧鄰里這些,所謂獨居老人,所謂的邊緣人,所謂弱勢族群這一個區塊」。

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教授劉立凡說:「在長照的一些計畫裡面,也有社區關懷據點,我們也要做電話問安關懷訪視,可是你會發現有些時候,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那麼互信的情況之下,這些關懷就是,只是僅止於表面,可是有時候,不是真正你的家人親信的人,我不敢把我的需求講出來,所以我認為,我認為鄰里之間的,這種人際關係很重要」。

貧窮老人現象,已在你我身邊,社會各個角落上演,底層邊緣掙扎的長者越來越多,社會安全網一旦出現漏洞,恐將造成更多問題。

台灣大學國發所教授辛炳隆說:「自殺率會大幅提高,日本很多老人就自殺,因為他覺得活得沒有意義,活得很沒有尊嚴,或是老人憂鬱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這種社會問題一定會有的,在有些國家也發生過,一些遊民是老人家的遊民,他被一些年輕人,就是莫名的去,被他霸凌被他打,這都是可能會發生的,預防要怎麼預防,第一個就讓年輕人,他在工作這個期間,他有能力自我儲蓄,所以要提高他的儲蓄能力,提高他的儲蓄意願,在他退休前,能夠為他自己未來,退休的生活預作準備」。

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教授劉立凡說:「造成貧窮的原因很多,但對中高齡者來講,就業機會的中斷,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用職務再設計的概念,去盡量讓每一個人,還有某些能力,只要他還有某些能力,就還有機會繼續去貢獻社會,因為我只要有貢獻社會,我就可以去,賺一份穩定的收入,能夠讓這些人,想辦法回歸到社會,形成社會的一分子,而不是都是靠著,救濟金來過日子」。

老後貧窮席捲全球,台灣少子化嚴重,社會極速老化,無可避免這場風暴!如何防堵貧窮老人,成為社福資源黑洞,如何讓底層的長者,不被社會孤立?需要政策的全盤規畫,和民眾觀念的翻轉。你我都想安穩抵達人生的終站,不受老窮所苦,從現在開始,就該正視危機。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