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台語新聞雜誌】未來產業人才革命 新科技串流翻轉舊思維

陳璽鈞 採訪/撰稿 文楷誠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2020年,在疫情的衝擊下,全球市場和職場的生態,都正在改變。最明顯的就是數位新科技的發展被迫加速前進,改寫了舊有規則,也促成新一波商機。其中,共享經濟、影音串流、和電子支付,更大範圍地被運用在市場上。而在職場新加入的Z世代,如何因應變局、挑戰自我,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關鍵人才?華視新聞雜誌和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跨媒體合作,帶您來探討疫情之下的未來產業和人才革命。

Z世代上班族王勝風:「我是王勝風今年24歲,現在是一個剛出社會的社會新鮮人,平常上班都是用共享機車上下班,因為它最方便,甚至它還比捷運還便宜。」

出門打開APP即時定位,就能找到共享機車,馬上租馬上騎,機動性高還不用自備安全帽,時下年輕人愛用的共享模式,在都會區越來越盛行。而這股風潮,早就被創新企業鎖定。

WeMo Scooter執行長吳昕霈:「自己幾個創業夥伴,比較喜歡的是跟循環經濟,跟科技跟這個物聯網,相關的這些應用,那我們又結合了跟台灣的一些社會或是文化,那就發現說其實機車文化,或是機車產業,非常非常地盛行。」

結合循環經濟更節能減碳,共享電動機車幕後推手是他,40歲的吳昕霈,2016年砸下5千萬,推出全台首創共享電動機車服務,上線4年機車從試營運期的100多輛,如今已突破6千輛,打開共享交通市場,目前三大共享電動機車,總計超過1萬3千輛,會員數更高達123萬。

WeMo Scooter執行長吳昕霈:「台灣一直以來在這個硬體非常非常的強,所以說我們要切入到這個所謂的IoT(物聯網)的這個世界裡面去,就只講共享經濟的話,它其實在台灣,我們自己看都還有可能有這個,千億以上的這個產值的可能性。」

Cheers雜誌副主編賴若函:「台灣地狹人稠,所以能夠去到的最後一哩,就是相對於其他的國家來說,我們已經是相對少數了,所以然後加上我們,因此我們可以發現說,共享經濟在食衣住行這一塊,現在都發展的很好,扣連住當然是AI大數據,這樣子的一個科技的更新,它跟它就跟未來產業完全分不開,工業院也去預測到就是說,我們這個大概2030年,大概有六成的經濟是來自於數位經濟的貢獻。」

WeMo Scooter執行長吳昕霈:「每一台如果裝設不同的感測器,比如來說我們現在已經有的,在做的PM2.5的專案,或者是未來可能淹水,我們其實都可以透過我們的感測器去,去蒐集到這些資料。」

共享機車騎在路上,收集數據同步回傳,智慧城市的應用更加多元。5G時代來臨網速更有感,少了延遲間隔,未來可以擴大升級,安全距離偵測等數位服務,共享經濟將有更多的可能性,卻也帶來更大挑戰。

WeMo Scooter執行長吳昕霈:「變是唯一的不變,就是你真的是永遠就是在變化,我要用什麼樣子的方式再去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那個就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你就想像說我才花了五年,才好不容易站穩了一點點,卻又已經要把自己推翻掉了,但這個就是我覺得,回到這個世代裡,必須要有這樣子的思維,才可以在這個領域上面跟別人競爭。」

Z世代上班族王勝風:「在工作休息的時候,我都用手機上上網,然後滑滑社群媒體看看影片,或者是用APP,想說最近有什麼好康的有折扣,可以上去逛逛,手機滑一滑就可以買東西了,我覺得還滿方便的。」

電視購物錄影現場:「五四三二,觀眾朋友大家好,我是購物專家方妤。」

攝影棚現場,主持人熱情推銷,影像同步輸出到電視、影音平台和手機APP,讓喜好上網的年輕世代,不用出門也能看直播購物。台灣電視購物每年市場約200億元,面對串流媒體崛起,也重新積極布局。

知名電商購物台執行長楊俊元:「不是傳統的電視購物了,包括說他會去這個,他們也會上臉書也會做直播,我們也會找實體店,我們跟他做線上線下的互相導客,所以其實以現在,在台灣電商這麼競爭,其實已經很難,你說我就做單一的商模,每年都做同樣的事情,其實這真的是不夠的。」

2015年電商購物陸續結合手機APP,影音直播同時串接,提供即時購物,市場深入更多,沒有安裝第四台的家庭,和慣用網路的年輕世代,不僅會員數增加,業績也大幅成長。

知名電商購物台執行長楊俊元:「5G的時代來臨的話,其實最重要的就是速度,其實會越來越快,那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當然就是在這個系統的一個優化,然後讓消費者的體驗,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未來的話其實在影音的部分,直播看起來真的是下一個階段,大家的一個決戰點。」

Z世代上班族王勝風:「哇,黃翊老師好厲害,他居然可以自己跳舞,然後還搭配機器人去這樣演出,真的還滿佩服他的。」

網路影音紅人編舞家黃翊,和機械手臂「庫卡」,在舞台上對望凝視,隨著旋律翩翩起舞,一場與機器人共舞的親密對話,勾勒出現代舞,與科技之間的無邊想像。

黃翊工作室藝術總監黃翊:「我從小就很喜歡機器人,所以我是舞者,所以我從長大了以後,我就希望說,那我的作品是不是可以和機器人和科技結合,然後甚至去示範出一種,生活的某種形象一種可能性。」

37歲的黃翊,是第一位和庫卡機械手臂共舞的表演者,從動作設計到程式撰寫,不假他人之手,沒有理工背景的他,光是寫程式,就耗時超過兩年。

黃翊工作室藝術總監黃翊:「對我來說,劇場它一直是一個我們會把,當時最先進的技術跟觀念,放進來實踐的一個地方,但是因為畢竟我們是藝文團隊,所以我們做的研發方式,它和我們一般的科技廠商不太一樣,透過我們現在有的技術去實踐出來,然後把它變成一個作品,展現給所有的觀眾看說,這是我們認為未來生活的樣貌。」

黃翊工作室舞者林柔雯:「跟黃翊合作,你的表演不是只有既定的想像,它必需要更多元,然後去符合這個作品需要的樣子,科技結合這件事,不同的元素放在一起,整合為一個作品,我認為這樣是現在這個時代,我覺得也不是,就是我們找到現在最好的詮釋方式。」

筆記型電腦一字排開,這是一般舞蹈工作室裡,不常見的風景,黃翊工作室的成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每位專業舞者,同時擁有其他專長,寫程式幾乎只是基本門檻。

黃翊工作室Z世代舞者謝承佑:「這裡的科技,原本我是沒有想到這個,原本以為我真的是來跳舞就好,然後漸漸的可能就,學長就會出一些作業給我,然後就寫一些比較簡單,比較小的一些程式,我覺得是更好,而且我覺得在寫程式這過程中,我需要知道我先要做些什麼,然後慢慢地走上去,這樣才有辦法到最後一個,才有辦法到終點這樣。」

黃翊工作室藝術總監黃翊:「我會讓我的團隊成員們去接觸,像程式語言或者是甚至工業設計,有點像你今天,你學會這樣子的語言,跟另外一個語言的時候,你其實可以擁有這兩種語言的優勢,有時候你在這個領域的問題,會在另外一個領域找到答案。」

Cheers雜誌副主編賴若函:「斜槓這個名詞,已經有大概十幾年的歷史,當時在講的事情是,你用不同的專業,但是是兩個分開的專業,那今天我們在談跨域整合的,這個能力的人才的時候,他在談的事情是,你要把不同的領域的專業,重點是有效的整合在一起,那他不需要都學到很精很精,可是他可以把不同領域的知識整合在一起,這就是跨域的能力。」

新科技的催化下,市場和職場生態不斷變化,未來產業快速發展,人才革命正在進行。2020年受到疫情衝擊,許多服務型態,顧客思維都被翻轉,企業需要全新布局,尋求獨特性,而斜槓跨域人才當道,進入職場的新鮮人,更該思考如何洞悉職場需求,長出更多專長擁有整合能力,才是搶得先機的突圍關鍵。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