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客庄 相聚共好|客家小鎮 創生與重生|華視新聞雜誌

蘇韋宣 採訪/撰稿 李宇承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您的家鄉正面臨消失的迫切危機嗎?又該怎麼做才能創造生機呢?國發會公佈,許多的客家小鎮都拉起了紅色警報。您知道嗎?有超過7成的客庄,老化指數已經高出全國平均值2倍之多,不捨小鎮凋零,有青年返鄉大膽築夢,融合客家元素打造甜點店。也有異鄉人鍾情客庄生活,決定勇敢移居扎根在地,投入地方創生的行列。他們的熱血和創意,能否為傳統客家小鎮帶來改變的能量?一起走進客庄,帶您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苗栗甜點師彭詩涵,正為家鄉量身打造客家法式鹹派。甜點師彭詩涵說:「過去我是學建築又學設計,突然間要一個大轉折跨到甜點界。家裡面起初的時候,還滿多反對意見的。」2021年彭詩涵以在地青年之姿,入選第二屆客庄地方創生移居計畫,返鄉創業。

彭詩涵說:「回家鄉這件事情,也是我給自己的期許,我覺得去外面學習是一個過程,我覺得也是命運吧,不要再猶豫了,馬上就回來吧。」記者蘇韋宣說:「去年四月在苗栗,苗栗土生土長的青年彭詩涵,從國際藍帶學院高雄校區學成畢業,回到家鄉開了一家甜點店,完成她從小的夢想。」彭詩涵說:「我先去烤了丙級的烘焙,做麵包做蛋糕的證照,我先去考了準備好,告訴爸媽他們說我是認真的,我真的想要走這一行業。」

在學期間,她愛上精緻的法式甜點,成為如今開業的起點。品牌創立一年,她苦心找尋產品特色,從小耳濡目染的客家文化,成為靈感來源。彭詩涵說:「我們先去看,苗栗十八鄉鎮裡面,它有哪些是特別的元素,去蒐集完成後嘗試做創新。」很多客人會自己私訊我們,說很開心透過吃這件事情,來認識苗栗認識客庄。彭詩涵在店裡忙碌時,身旁總有家人幫忙的身影,得力助手爸爸都會幫我們洗碗筷

不過外人無法想像,起初父母幾乎無法接受,彭詩涵半路出家成為甜點師。彭詩涵父親彭得晃說:「我們是希望她朝著自己的專業去就職,但她也非常地堅持,而且非常溫和地跟我們在溝通,那我們就同意啦。」彭得晃說:「其實她回家鄉,就近可以看到自己的小孩,她的努力、她的成就,我自己也去參與在其中,覺得有一些成就感。」

客庄青年為夢想拚搏,更將成為翻轉地方的能量!根據內政部統計,2020年全國老化指數,平均值是127.8。但是70個客庄當中,超過7成5不僅突破全國平均值,新竹北埔、苗栗獅潭和高雄美濃等地,老化指數更高出至少兩倍。

台灣觀光地方創生協會副理事長魏兆廷說:「地方創生它有一個很根本的核心,因為台灣少子化,世代之間價值觀的差異,如果我們沒有透過地方創生,國家級的政策去打開對話窗口的話,我們世代之間的對立,一定會越來越嚴重。」

蘇韋宣說:「有兩百年歷史的新埔小鎮,有不少的古蹟,還有豐富的客家文化底蘊,但卻面臨著人口流失的問題。不少在地長輩憂心忡忡,思索著如何把人帶回來,而現在也有一群來自外地的年輕人,投入這樣的地方創生工作。」

地方創生青年邱子維說:「研究所一年級的時候,帶一些大學生來這個做整理。它原本是個很破舊的警衛室,上面的壁畫,側邊的壁畫都是我們自己做的。因為我們平常,就是用來做為社區居民的活動中心,前年的時候有做彩繪,我們把整條街,帶里民把它畫滿了彩繪。遊客覺得很漂亮,會特地來這邊拍照。」

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發現這裡的孩子們,對家鄉幾乎一無所知,決心從認識新埔開始,扎根教育。駐鎮藝術家呂誠敏說:「現在的作品是以新埔為主題,把一些兒時的回憶,再加上現況融合成一個畫面。那個方向整個過去是漫畫巷,漫畫巷是為了紀念陳定國老師。」

第一步他拜訪在地長輩,蒐羅幾乎被淡忘的歷史。將新埔鳳山溪的景融當,然後回憶新埔的價值在哪裡,家鄉的價值在哪裡。柿染設計師蔡晨苓說:「這邊都是用柿染加其他植物染彩做結合,染彩櫃上面的顏色,都會運用在我們的商品上面。」利用名產柿子製成染料,開創的柿染工藝,對新埔人來說,竟然也很陌生。詢問這邊的孩子,知道新埔有什麼嗎,他們只講得出柿餅跟粄條。

邱子維說:「我是外地人,來這邊看什麼都很新鮮,那我就把這個新鮮感放大,從孩子們對這個地方的好奇,慢慢去喚起對這個地方的認同感。」一年來邱子維帶著孩子們走出教室,重新認識這片家鄉,也串聯起藝術家、工藝和地方文史,匯聚傳承的能量。

邱子維說:「大家都會說,為什麼新埔的孩子,都不願意留在新埔鎮。因為新埔沒有高中,沒有大學啊,它們勢必要去外縣市。希望他們讀完書之後能再回來,因為我國中有接觸到這一塊,如果他對這個地方有興趣,他就會覺得說,其實回來發展也不無可能。」

年輕人口持續外流,是偏鄉凋零最難解的習題。觀察2020年新竹的人口遷徙統計,除了鄰近科學園區和工業區的幾個鄉鎮,移入人口持續增加,其他像是關西、北埔等等7個鄉鎮,幾乎都是負成長。台灣觀光地方創生協會副理事長魏兆廷說:「我們現在只生一個,那那一個就一定要成材,他的成長背景就背負著很多壓力,所以他自然而然,就會想要逃離這個原生家庭。現在已經不是功成名就的價值觀了,所以年輕人回到家鄉,不需要透過自己的職稱、自己的頭銜,去證明自己是功成名就,只要證明自己是熱愛這塊土地就好。」

新竹北埔小鎮山巒疊翠,和依山而建的民宅,形成一幅傳統客家山城美景,在外地人眼中深具魅力。書房老闆陳萬成說:「那叫慈天宮,最早其實是供奉觀世音菩薩,北埔在地人都叫觀音廟。」說起北埔的歷史建築,陳萬成如數家珍,他和妻子高美玉是一間老宅改造書店的老闆,也擔任老街導覽。古老的建築物、瓦片,轉個彎就有個水井,這是北埔也是一個很大的特色。

陳萬成說:「其實當時來的時候,就是走馬看花,跟一般觀光客沒什麼兩樣。後來我慢慢研究,也慢慢更加地著迷,覺得北埔其實很多故事,也很多可以讓我們,慢慢欣賞的地方。」陳萬成說:「這個天水堂,是一個非常地經典的建築,前面是個門樓,小小的門樓,它是屬於一堂六橫屋。」

退而不休的陳萬成,原先在新竹科學園區工作,太太則從事教職,兩人愛上北埔,2014年開始定居於此。北埔國小對面,成立三年多的藍鵲書房,還有間小小咖啡館,陳萬成、高美玉正開啟一場自然文史讀書會,和北埔鄉親們共同學習野菜知識。北埔鄉親李文蓉說:「我這個筆記很亂,可是你們看得出來,我們非常豐盛。我們上了兩個月的野菜課,我就把它做成了一個野菜誌。」書房老闆娘高美玉說:「老人家的東西,他可能拿來做一些,泡腳的藥草包。」

夫妻倆熱心投入在地活動,契機來自一場鄉親發起的護樹行動,而藍鵲書房也成為串聯理念與夢想的基地。高美玉說:「北埔國小這一排椰子樹曾經要被移植,我們剛來的時候,是跟社區結合做這件事,我們在這邊做連署。」北埔鄉親彭春萍說:「他們做的一些努力,我們很想做,但是我們不懂方法。藍鵲書房會幫我們,把這些想法實現。」漫步客庄,眼前所見的一磚一瓦,都蘊含老鎮百年風華,惟有透過世代對話,才能傳承經驗,更要攜手展望未來。

甜點師彭詩涵說:「我想要做給大家看,我們是認真的。我也想要做給家人看,我絕對不是玩玩而已。」地方創生青年邱子維說:「孩子們要對地方有認同,之後他們才會回來。」書房老闆娘高美玉說:「北埔生態很好人很和氣,然後因為它小,你就有出力的地方。」

對抗人口消減產業凋零,百年客庄正努力在危機中站穩腳步,而這些移居先鋒者們,勇敢築夢和家鄉共好,他們正身負重任,期盼再創浪漫客庄的黃金年代。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