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警報」大成功 專家解釋:震央影響警報速度

「國家級警報」大成功 專家解釋:震央影響警報速度 | 華視新聞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圖/資料照)

鄒宗良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今(23)日凌晨花蓮地牛大翻身,不少民眾在半夜先被手機警報嚇醒,接著才感受到天搖地動,紛紛大讚「國家級警報」的成功,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說,這一切歸功於過去2年從錯誤中學習的成果。至於有些人認為開始搖了警報才響,陳國昌則解釋:「要看震央位置」。

警報系統大成功 地震未到警報先響

今日凌晨1點41分,花蓮近海發生了芮氏規模6.6的強震,許多人在深夜先是被手機發出的「國家級警報」嚇醒,接著才感受到震波來臨,民眾大讚警報系統發揮很大的功效,有長達15秒的預警時間。

國家級警報(圖/資料照)
國家級警報(圖/資料照)

民眾對這次「國家級警報」的成功普遍有感,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說,氣象局警報發送出去的時間為12秒,所以差不多有15秒的預警時間,算是相當長,他認為「在手機國家級預警作業上,不敢說非常滿意,但差強人意」,陳國昌表示,這次警報時間能長達15秒,歸功於過去1、2年的努力,有些參數從錯誤中學習做調整。

地震先來手機才響? 與震央距離有關

陳國昌也說,如果有些人認為地震搖了警報才響,那就要看所在位置,可能較為接近震央,離震央較遠的台北、新竹或高雄,則一定會是警報先響。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落差,是由於地震波分為「P波」和「S波」,P波又稱縱波或壓縮波,傳播速度比S波快,破壞力較弱,S波又稱橫波或剪力波,破壞力較強,也正是因為P波行進速度要比S波,因此一旦偵測到較強的P波時,才能運用這個時間差,緊急發出地震警告。

地震的P波與S波(圖/翻攝中央氣象局網站)
地震的P波與S波(圖/翻攝中央氣象局網站)

陳國昌說,2020年下半年開始地震就明顯增多、頻率更高,不止台灣如此,全世界都有地震頻繁的現象,他也猜測,地震的活躍期可能慢慢的來臨,甚至已經進入到活躍期的週期之中。陳國昌表示,未來三天內可能還會出現芮氏規模5-6的餘震,還請民眾多多留意。

點我看更多華視新聞>>>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