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娟 採訪/撰稿 林際翔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珊瑚礁和魚群,是海面下最美麗的風景,您知道嗎?只占海底面積萬分之一的珊瑚礁,能孕育出百分之二十五的海洋物種,生物樣態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堪稱海中熱帶雨林。但隨著海岸開發與觀光,隨之而來的汙染,讓海洋環境遭到破壞,珊瑚也面臨生存危機。根據聯合國珊瑚礁復育指引報告,目前全球有四種復育方式,可以搶救珊瑚。而在台灣的東北角海岸,有一位「珊瑚媽媽」陳映伶,她就成功地把九孔池,變成珊瑚復育基地,她的努力帶您來看。
色彩豔麗的大小魚群,穿梭在繽紛的珊瑚礁裡,形成台灣海域,海面下最璀璨的美景。離島的海中風景也很吸睛,像在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經過長年保育,整片鹿角珊瑚,也被稱為是海底薰衣草森林,珊瑚森林沒有盡頭的景象,映入眼簾讓人驚豔。但隨著這些海面下的美景一一曝光,珊瑚生存環境也遭受嚴重威脅。
新聞片段(2021.8.9)說:「大大小小的水泥樁、船錨等物落在海底,仔細一看,底下被壓著的竟然是珊瑚,有些已經被砸到斷折,事件就發生在小琉球。」新聞片段(2020.7.28)說:「這裡是澎湖東吉港內珊瑚礁,潛入水中,毫無生氣的白色珊瑚礁,讓整個海域一片死寂。」潛水客用來定位的鉛塊,在東北角海域的珊瑚上浮浮沉沉,把玫瑰珊瑚砸出大洞,旁邊還有許多碎片,讓人心碎。
台東蘭嶼母雞岩,一株兩百歲左右的珊瑚,被人刻下「你好」兩個大字,珊瑚生存岌岌可危,搶救海洋生態,我們能做什麼?來自台北市吉林國中海洋社,8年級和9年級的學生,在進入暑假,學期結業這天,跟著老師來到東北角海邊。
吉林國中學生說:「很新奇,因為第一次要復育珊瑚,覺得很特別。因為現在珊瑚白化的關係,環境汙染,希望可以幫助到一些海洋生態。」第一次穿潛水衣下水的孩子們,終於換好裝備,接下來是面鏡教學。台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經理黃建華說:「像這樣子在上面塗一下,面鏡稍微壓一下用鼻子呼氣,裡面的氣體增加的時候,水就會從下面排出去。」這些孩子,就要展開復育珊瑚的任務。
台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祕書長陳映伶說:「今天我們讓大家種的,是一個長得最快的珊瑚,叫軸孔珊瑚,今天種下去,會希望牠在一年之後,會長成一朵出來。」下水前要先戴上手套,避免學生拿珊瑚時不小心受傷,也傷害到珊瑚。
陳映伶說:「從2015年開始,我們在這裡種了很多珊瑚,當然也死了很多珊瑚。今天靠各位的手,每個人至少再多種一棵珊瑚回海裡面,但是珊瑚不是像花一樣,種下去丟到土裡面,牠就會活的。」
面臨生死存亡的珊瑚,不能再有任何損傷,種珊瑚之前,教練做最後教育和叮嚀。黃建華說:「現在看到上面一個一個的小孔,可以輕輕地、溫柔地拿著牠沒關係,等一下把它轉開,找一個合適的位置,把珊瑚塞進去,但不要把頭塞進去,是把屁股塞進去。」一切就緒,種珊瑚任務正式開始。記者徐敏娟說:「現在我們就要把珊瑚種在海底,走吧我們下水囉。」
把固定在繩子上的珊瑚,再固定到水下石籠,透過鏡頭可以清楚看到,先前種植、復育的珊瑚,成功長大中。這一切的幕後推手,是有珊瑚媽媽之稱的陳映伶。陳映伶說:「外界媒體叫我珊瑚媽媽,但是我真的生不出珊瑚出來。我對這件事情的想法是,我能夠種更多的珊瑚在海裡面,保存更多的珊瑚的棲地的話,其實對我們,還有我的下一代都很好。學潛水是影響我很大的過程,因為我下去,看到那麼多漂亮的海洋生物,覺得好美喔,可是教練都告訴我,30年前更漂亮更美,珊瑚更大朵,更多魚蝦在裡面,我就想我能不能看到30年前的景象。現在路蓋起來,人太多都已經被破壞光了,我好希望看到30年前的景象。教練說,現在可能只能去國外看了,那我不服氣,說那既然這樣,就把牠種回來。」
為了那口不服氣,陳映伶從潛水員變成海洋志工,十年前,她想辦法籌錢、找人。買下貢寮海邊的廢棄九孔池,打造珊瑚復育基地。陳映伶說:「人家沒有在用的九孔池下去,發現裡面珊瑚長得還不錯,所以我突發奇想,可不可以用九孔池來種珊瑚。當然一開始有很多的不確定性,找錢還有找人從零開始。2015年取得了一口九孔池之後,就開始了這個種珊瑚的計畫。」
人工養殖的九孔池,人為丟進石塊讓九孔附著生長,但對珊瑚來說,不是適合的生存環境。
陳映伶說:「九孔池主要目的是養九孔,九孔喜歡躲在石塊下面,他們要採收的時候,把石塊一翻就可以採收。可是那麼小塊,颱風或東北季風的時候,石塊很容易就翻滾,把珊瑚直接種在上面,石塊一翻滾珊瑚就斷掉了,所以教練想出用石籠的方式,讓整個珊瑚固定更穩固。一開始做的時候,其實試過很多種方式,比如直接綁鐵架,或者直接種在石頭壁牆壁上面、種在水泥塊上面,實驗了那麼多種之後發現,綁繩是目前繁殖比較快,而且成功率比較高的方式。石塊堆成一塔,把它用很大的漁網,綁起來縫起來,變成一塊大石頭。結果十分有效,它躲過了颱風的滾動侵襲,還可以把珊瑚固定在上面。我們目前有三口池子,珊瑚大約超過千棵了,曾經種過的珊瑚應該有50多種,但是不是每一種都可以成功,我會覺得我幫我喜歡的海洋,做了更多的事情。」
陳映伶成功研發在海中種植珊瑚,想法的源頭,來自幾年前,她在基隆海洋科學博物館當志工,向珊瑚專家陳麗淑博士學得的經驗。國立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博士說:「珊瑚礁是一個很重要的棲所,它占整個海底面積大概只有萬分之一,但裡面的物種,高達海洋生物物種的百分之二十五。台灣很得天獨厚,珊瑚的黃金三角裡面,我們剛好是在北邊的頂點,所以我們有很好的珊瑚礁,包括石珊瑚還有軟珊瑚,種類可以到八、九百種那麼多。」
海科館對面的潮境公園,原本是垃圾掩埋場,現在是海洋保育區,也是目前台灣珊瑚復育的重點海域之一。陳麗淑博士團隊架設的水下攝影機,畫面在海科館大廳24小時不間斷投影,可以讓遊客觀賞,也讓研究員觀察水下生態。
陳麗淑說:「比較嚴重的問題是我們沿岸的開發,我們有很多人為的建設會把棲地破壞,這個大概是目前珊瑚礁碰到最大的問題。一般的動物有問題的話,牠就趕快跑掉,可是珊瑚這種動物,牠是固定在一個地方,所以環境發生改變牠沒有辦法移動。小琉球本來是珊瑚礁覆蓋率非常高的地方,百分之六、七十的覆蓋率,降到百分之十幾、二十,潛客越多珊瑚的破壞率就越高。去年COVID-19的時候,全台都不能潛水,那時候真的沒有任何一個珊瑚,有受傷的痕跡。當基隆市長宣布可以潛水,才一個禮拜,我再請我們志工下去看,就可以看到一些珊瑚斷掉了,聯合國講唯一的方法,就是進行珊瑚復育來協助珊瑚。其實我們海科館,做珊瑚復育這件事情,已經已經有十幾年了,我們一路嘗試,把珊瑚做分株,然後帶到野外去,我們做了很多的嘗試。」
根據聯合國珊瑚礁復育指引報告,珊瑚復育有四種方式,把珊瑚苗直接在海底或原有珊瑚礁,以鑽洞或鐵釘固定,或是把珊瑚苗放到養殖池,再移回大海。另外兩種是利用珊瑚排卵機制人工繁殖,或是把珊瑚苗直接種在魚礁上。海科館目前採用最有效的珊瑚復育方式,利用吊、插、綁、黏,把珊瑚苗固定在基座上,無性繁殖。
國立海科館產學交流組養殖技師蔡宇鴻說:「這邊有兩種養殖方式,平鋪式之外,我們還有垂掛式。通常我們會把一整片的表孔珊瑚,切成一小塊一小塊,大概三乘三公分左右,黏在人工孵座上面。這個是我們種了兩年多,可以看到這個膜狀盤形珊瑚,牠已經原本從三乘三公分,長到快將近十公分了,很明顯長出牠的基座甚至包覆。原本都是比基座小,我們才能夠黏在上面。希望未來在海裡面,移植放流的時候,牠在海裡面呈現的就類似這樣子。我們做了一個小小的展示缸,讓大家知道在珊瑚復育、放流的工作,我們希望在海裡面做到的就是像這樣子。最早的復育缸超過十年以上,這裡面大概25到30種以上的珊瑚。」
每年春天是珊瑚產卵季,夜晚一顆顆珊瑚卵噴發,孕育生命宛如點點繁星,也為海洋帶來無限希望。聯合國提出警告,在氣候變遷和人類破壞的危機下,最快2030年,百分之九十的珊瑚,恐怕會消失殆盡,目前全球至少56國投入珊瑚復育,搶救海洋生態系一線生機,海島國家台灣也責無旁貸。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