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香港一九九七系列(一)回歸與宿命(二)

綜合報導

  香港在這一百五十年的殖民歷史中,香港同胞始終是二等公民,英國在這顆東方明珠上,或許建立了法制、或許帶來的繁榮,但是今天香港的民主是遲來的。從一九八四年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香港問題浮上了檯面,港人才意識到自我前途的重要性,而英方也才開始給港人呼吸道自由的空氣,各種民主選舉才真正地落實到香港民眾的生活層面之中。

  九七是「大限」,香港同胞固然對回到同文同種,同血源同意識的中國人大家庭中,有無限的憧憬與期待,但是對中共的共產制度,卻也有著無比的疑慮與懼怕,他們不相信中共會帶來民主與自由,甚至於不相信中共能維持香港的繁榮與發展,鄧小平「舞照跳、馬照跑」的承諾,香港同胞乃是以每年數萬人的移民來回應,直到今天,香港同胞固然對「大限」,有「認了」的無奈宿命的反應,但是他們對於未來仍然是疑慮,香港立法局議員劉慧卿,就直率的表達了港人對於中共的不信任感。

  其實說來也很心酸,香港同胞雖然對於未來中共的統治始終無法放心,但是今天香港所能享有的民主成就,卻也可說完全是由於,一九八四年訂定了九七回歸的聯合聲明之後,英國才逐漸放寬了殖民統治,而給予港人更多的民主生活,成就了今天的一切,這種遲來的民主證明了一個殖民地的悲哀,如果不是有「回歸」的壓力,殖民者是不可能以平等來對待被殖民者,曾經擔任過僑選立法委員的廖光生先生,他曾經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過,對香港的民主化有極為深刻的認知,他談到英國之所以在近十幾年來,大幅開放香港的民主化,最主要的還是基於英國本身的政治及經濟利益。

  固然英國基於它本身政治及經濟利益,而在一九八四年聯合聲明之後,開始大幅放寬港人的民主活動,但是卻也有更多人認為,如果不是大陸發生八九民運、六四天安門事件,那麼香港的民主,也不可能如此如火如荼的全面而大幅的開展。對六四記憶猶新的人,應該還記得那時香港同胞民情之沸騰,為了聲援六四民運,香港只不過區區六百萬人口,竟然出現了,高達兩百萬人之眾的聲援示威遊行人潮,他們的熱情不只是將香港的街道擠得水泄不通,也使得所有香港同胞看到了「民主」的力量之大,從那個時候開始,追求民主的意志與精神,也從六四天安門的廣場,轉移到了香港皇后大道,也轉移到了六百萬香港人民心中。淡江大學教授張五岳,對六四催化香港民主的關鍵點,有深刻的體認。

  有人說,「九七大限」是香港繁榮發展的一個終點站,從九七之後,香港在共產極權下將會逐漸的萎縮凋零,但是「民主化」,卻將使得香港「九七大限」之後,又會有所生機與發展,這是當初堅持不給香港民主生活的英國,所難以想像的一個變化,在許多香港民眾心目當中,對英國的吝於民主,還是有很多怨言。甚至於還有香港民眾認為,直到一九九三年以前,香港連一點點的民主都沒有,一九九三年的立法局選舉,才算真正有一點點民主的味道。

  因為香港不曾有過真正而廣泛的民主,九七又是港人心目中最痛的「大限」,所以從一九八四年的聯合聲明以來,「移民」自始至終,是香港同胞對未來的另一種「投票」方式,就算留在香港的人,也有七十萬人有外國護照,五十萬人有外國居留權,這是香港同胞對於民主期待,卻又怕受傷害的一個最深刻實例。

  本來如果香港能持續享有,這十幾年來努力奮鬥而獲得的民主成果,這一百二十萬以上的中產階級就不會出走,而如果沒有民主、沒有自由,那麼這一百二十萬名中產階級,只有揮淚離開香港一途,那麼九七就將真正的成為「大限」了。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