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 德國
德國是眾所周知的工業製造大國,但能有這樣的成就,沒有優質的技術人才是沒有辦法達到的。而德國的技職教育可說是技術人才的搖籃,德國小學是四年制,之後會根據成績對學生進行分流,超過半數的學生會進入雙軌制技職教育體系,學生7成時間在企業學習,3成時間在學校,專業知識與實務訓練相扣,縮短學生畢業後的「學用落差」,企業也可以找到更適合的人才。產官學合作,打造出令人稱羨的技職教育體制。
德雙軌制技職教育企業人才搖籃,產官學合作培養產業所需人才,雙軌制貼近產業縮短學用落差。年輕學徒認真聽師傅解說,在德國教育制度下,學生的上課地點不只限於教室,而是走進企業和工廠,與經驗老道的前輩學習,德國小學採四年制,五年級上中學,這是孩子入學後碰到的第一個轉捩點,也就是在10歲的時候,根據成績表現,選擇教授普通教育的文理中學,以上大學為目標,或是進入技職教育體系,而德國的技職教育,最有名的就是它的「雙軌制」特色。
德國企業實習生:「理論層面我在大學裡學了12週,實務方面我在企業裡待6週。」德國的技職教育體制,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時期的師徒制,但隨著工業化革命和技術創新,許多歐洲國家的師徒制逐漸凋零,但在德國卻是歷久彌堅,轉變成現代師徒制,也就是雙軌制,學生約從16歲開始,到符合志趣的企業當學徒,超過350種技職教育,像是汽車工業美髮烘焙等,讓學生挑選,年輕人在完成學校教育之後,接受雙軌培訓,他們70%的培訓時間,都直接在他們日後想要工作的業內公司中度過,約30%的培訓時間在專業學校中,學生以取得證照為目標,專業知識與產業緊緊相扣,所以比較不會發生學用落差。
德國約6成的學生都選擇進入技職教育,訓練花費由企業承擔,甚至還有薪水拿,並受到德國「職業教育法」規範,訓練合約中清楚明列訓練時間、內容安排待遇,也就是實習生薪資及假期,而且大部分學生在畢業後留在實習的產業工作,對企業來說,雖然必須負擔實習生的訓練成本,卻可以保障企業,找到適合的人才,也可以依照產業需求,提供實習生更符合現況的實務訓練。
德國青年就業率明顯優於歐洲他國,一部分要歸功於雙軌制技職教育,而在德國取得博士學位的,台灣大學主任祕書孫效智就分享,相較台灣德國更強調適性發展,台灣大學主任秘書孫效智:「就是每一個人可以盡情的發展,那也不是每一個人,都一定要追求念高等教育,我覺得德國人好像沒有我們,那麼士大夫的那個階級的那個觀念,那做一個黑手做一個汽車修理工,他也很有尊嚴。」
孫效智觀察到,1994年他畢業回國到現在2020年,台灣追求高學歷的想法,似乎還是根生蒂固,台灣大學主任秘書孫效智:「(德國)沒有說一定要念碩士念博士,就好像我們比較容易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在我們那個時代的氛圍,那在德國的話你就感覺得到多元,就是他們長久的文化是這樣,就是有的人適合念書,有的人適合做不同的事情。」
有不少國家,想移植德國的技職教育特色,只是就跟植物一樣會水土不服,如何依自己國家的環境、文化及產業需求,打造出原生的本國技職教育體制,是包括台灣等其他國家,在羨慕德國教育體制之餘,必須思考的事。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