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姍的琉璃歲月

張嘉君 葉樂天 報導  / 新北市

  得過兩次金馬獎影后頭銜的楊惠珊,在演完《我這樣過了一生》和《玉卿嫂》這兩部膾炙人口的影片之後,她由絢爛歸於平淡,遠離了電影圈,而就在大家都已經淡忘她的時候,最近她又再度的出現在舞台上,不過這次並不是因為她的演技,而是她製作的水晶玻璃藝術品,在日本展出大放異彩而受矚目,這也是國人自己設計創作的水晶玻璃藝術品,第一次進軍國際市場,楊惠珊為什麼會走進水晶世界?她又為什麼堅持用最困難的方法,來從事水晶創作呢?

  日本老牌美術工藝展示場,新光三越百貨藝廊,最近出現了九十年來,第一次由中國人舉辦的個展,個展的主人,是曾經囊括兩屆金馬獎影后的楊惠姍,在這個以「楊惠姍的琉璃界」為名的水晶玻璃藝術展示會中,三十一件具有中國傳統風味的作品,就賣出了三十九件,這種成績,在日本美術市場景氣低迷的時刻,格外受人矚目,這也是國人自行設計創作的水晶玻璃藝術品,第一次出現在國際舞台中,演技精湛的楊惠姍,為什麼在短短五年內成為一位水晶玻璃工藝家呢?,製作小組帶您到琉璃工房一探究竟。

  這棟位於台北縣淡水鎮後洲子海邊,三層樓高的白色建築物,就是琉璃工房的所在地,也是楊惠姍離開影壇後,閉門鑽研水晶技藝的場所,踏入琉璃工房的大門,一張張專注工作的臉龐,深深吸引著我們,楊惠姍也在一個角落,沈浸在她的水晶世界中。一身素淨裝扮的楊惠姍談到自己會愛上水晶,興起自己動手做的念頭,主要是受到有多年合作關係的,金馬獎最佳導演張毅的影響,多年前張毅帶她參觀美國一個水晶展覽後,她就跟水晶結下不解之緣。

  從楊惠姍的回答中,可以瞭解曾經跟她合作拍攝「我這樣過了一生」、「玉卿嫂」等電影的導演張毅,是楊惠姍踏入琉璃界的動力,而且最早構想由電影界,轉向水晶工藝界的其實也是張毅,以及曾經長時期投入美術設計工作的王俠軍。民國七十六年他們兩人創立琉璃工房,楊惠姍及其他工作成員才陸續加入,由於一件大型精緻的作品,是需要靠許多人用心動手做才能夠完成,所以琉璃工房大都不用個人名義推出展覽,只是楊惠姍是這次展出作品的主要設計人,並且一些跟雕塑有關的作品,都出自她的手,這次在日本的展覽,才以她的名義來發表,不過這次在東瀛的成功,應該算是琉璃工房五年來努力的結晶。

  琉璃工房目前最主要的水晶藝品製造方式,主要是吹製以及水晶粉脫蠟模製法,過去擔任電影美術設計的王俠軍專攻設計以及吹製,他必須天天跟高熱的玻璃對抗,天天與攝氏一千百度的窯爐為鄰,原本王俠軍家中有一只絢爛的法國小紙鎮,他跟張毅偶然情形下,突發奇想地拿著它到玻璃工廠,希望了解它的製造過程,從此他們一頭栽進琉璃世界。

  結果他們一試,才發現困難重重,雖然王俠軍、張毅、楊惠姍,都曾經先後到美國學習水晶工藝,但由於水晶玻璃製作,牽涉許多化學及物理等等專業知識,就算是花了百萬元學習,回國後還是必須親自動手,從頭開始,因為爐子裡的變化,是很難加以控制掌握的,所以琉璃工房的成員一開始就吃了不少苦頭。

  同時為了將水晶的造型鍛燒到最忠於原作的理想,玻璃工房挑上了水晶粉脫蠟模製法,這是一種難度極高的鑄造法,十件作品當中,頂多只能成功一件,他們注定要面臨更多的挫折,目前只有法國一家,已經有百年歷史的水晶精品店才做得出來,而玻璃工房在閉門三年半之後,終於完成第一件用脫蠟法做出來的作品,雖然他們已經擁有一年多的成功經驗,這種必須經過膠模、灌蠟、修蠟、熔蠟,加入水晶塊鍛燒等十幾個步驟的,水晶藝品製造方式實在複雜,他們誰也無法保證會絕對成功,就連學習脫蠟製法最久、最有經驗的楊惠姍,用小刀去掉水晶成品外圍的石膏的時候,也都膽戰心驚,不曉得進窯一個禮拜後會發生什麼變化。

  經過將近四個小時的去模工作,出現了一尊佛像,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問題,但楊惠姍表示,還要經過一個星期的冷卻才知道結果,雖然經常要面對失敗的壓力,但楊惠姍仍然不願意放棄這套目前除了法國之外,就沒人能做的脫蠟法,因為它是一種最能忠於原創的表現方法。

  琉璃工房的成員天天都在壓力下工作,每天都可能面對失敗,漫長的五年,他們曾經因為失敗的次數太多,而必須抵押房地產,向銀行調頭寸,不過他們從來不輕言放棄,這除了他們本來就具有,在劣勢中生存的電影人性格之外,從日本人口中得知中國早在漢朝,就已經用跟他們一樣的方式製造琉璃,更加鼓舞張毅、楊惠姍、王俠軍繼續下去的決心。

  琉璃工房的工作成員從興趣出發,立下目標,把電影圈過去那套吃苦耐勞堅持到底的精神,用在開拓中國的水晶之路上,不管半路出家的他們做得是好是壞,都非常值得鼓勵,因為他們確實是兩千年以來,記得把中國人的水晶光彩向外推展的第一人。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