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昭慈 李宇承 報導 / 台北市
血汗醫院、醫護人員超時工作的問題,最近引發高度關注,國內各大學醫學院、護理學院,每年都培養出許多醫生、護士,但為什麼有愈來愈多醫護人員,成為醫療第一線的「逃兵」?今天節目一開始,我們就要跟您探討這個跟大家健康息息相關的問題。
日前台中梧棲童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李明鍾,因為七年前一件車禍意外的醫療糾紛,被法院宣判與其他三名醫師要連帶賠償新台幣3千多萬,判決一出震撼醫界!您知道嗎?台灣醫師的犯罪率是世界第一,被告進法院的醫師,一審的有罪機率高達4分之一。
為什麼過去病患口中的活菩薩,現在卻變成動輒被告的嫌犯?醫療環境愈來愈惡劣、醫病關係愈來愈緊張,導致許多醫師紛紛修讀法律以求自保,甚至有很多醫師乾脆棄守、轉做醫學美容,寧願救醜不救命,再這樣下去,再過20年,只怕滿街都是醫美診所,卻找不到急重症的專科醫師。
質疑醫生疏失,導致親人過世,病患家屬到醫院大門前,高舉白布條,灑冥紙,要醫院給個交代。護士用力推擠產婦的肚子,這個動作讓陳太太忍不住放聲大叫,生完小孩後,陳太太發現自己無法正常排尿,診斷出是「膀胱脫垂」,怒告接生的醫院和護士,業務過失傷害。
陳媽媽一邊說話,雙手一邊緊緊握著兒子的手,看著兒子,頭上一條又一條的開刀疤痕,陳媽媽好心疼。七年前,陳姓男子發生車禍,送往醫院動手術,家屬質疑是主治醫師,沒有在術後放置「腦壓監測器」,才讓陳姓男子,全身癱瘓、雙眼全盲。
家屬口中惡劣的醫師,是7年前搶救邱小妹的醫師李明鍾,當年愛心的形象,深植人心,但是,七年後,這位愛心醫師,因為這起「車禍急救案」,遭到法院宣判,連同其他三名醫師,要賠償3341萬,天價判決一出,震撼醫界。
醫療糾紛層出不窮,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近十年案件數量暴增,民國90年366件;民國95年增加到416件;到了民國98年高達546件,民國99年稍微降到483件,但十年來,醫療糾紛還是增加三成,這還只是官方統計的數字,另一項數據更加驚人,陽明大學公衛所的調查統計,台灣醫師的犯罪率,竟然是「世界第一」,平均每38.8天,就有一位醫師被定罪。被告的醫師當中,一審的「有罪機率」高達四分之一。
這位戴著眼鏡的內科醫師葛謹,就是看到自己身邊同學一個一個吃上官司,開始利用門診額外時間,修讀醫療法自保,而且台灣的醫療糾紛,不像國外,大多以「民事訴訟」來處理,「刑事訴訟」比例高達了80%,台灣醫師一不小心,就會背負傷害甚至是殺人罪名。
害怕被告,醫師人人自危,51歲的醫師施肇榮,9年前也開始攻讀台大法律系學分班,身兼醫師公會全聯會智庫成員,隨著醫療糾紛越來多,今年成員已經將近50位,修讀法律在醫界已經蔚為風氣。
台灣醫師就像走在救人和法律編織的鋼索上,一不心就會粉身碎骨、身敗名裂,這對醫師來說,是難以承受之重!多年前台北榮總因為注射筒沒有完全消毒,導致無辜病患感染瘧疾,負責醫師雖然最後都獲得緩刑,但,「殺人犯」的罪名,還是讓其中一位住院醫師無法釋懷,自己注射劇毒氯化鉀,結束不到三十歲的青春生命。醫病關係的緊張,更反映在近幾年,三天兩頭發生的急診室暴力事件。
監視器拍到,病床上的病人突然跳起來,鎖定醫師跟護士開始猛打!去年七月,四天之內,新光醫院跟亞東醫院,就有兩個病人打傷了三個醫護人員,同樣的事件一再發生。
就算被打的滿身是傷,心生恐懼,還是得完成救人使命!根據急診醫學會統計,89%的醫師曾遇過暴力威脅,37%曾遭受暴力攻擊,過去,醫師是大家口中的「活菩薩」,現在是動輒被告,甚至動輒被打的的罪犯,病患對醫師的信任和尊重,何以低落到這種地步?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說這樣的現象,將是大家的損失。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狀況持續下去,風險高、工時長、糾紛多、給付低的五大科「內、外、婦、兒、急」未來更可能面臨五大皆空。過去是外科醫師的邱正宏,深感健保制度對外科給付不公,風險又高,5年前,決定轉做醫學美容,雖然違背他踏入醫學院的救人初衷,他也只能感嘆。
找回了醫師的尊嚴,又有較高的收入,是很多轉戰五官科的醫師心聲,就像今年67歲的王尊彥,過去是赫赫有名的婦產科醫師,十多年的婦產科經驗當中,他發現,當發生醫療糾紛,原本救人的美意,就會被曲解,實在很無奈。
卸下了婦產科醫師的職務,王尊彥也投入了醫美,他回想40多年前剛從醫學院畢業,壓根沒想到,五官科醫師的地位,有一天會超越婦產科還有外科。醫美五官科多熱門,在網路搜尋台北市忠孝東路醫美診所,地圖上立刻跳出起碼50個粉紅標記,反映在大考志願排名,台大牙醫系在2011年擠進了第四名,前十名當中牙醫系就佔了三個名次,醫學系不再獨占鰲頭,未來台灣醫師救醜不救命的狀況,恐怕更嚴重。
話說回來,醫病關係演變至此,的確有一部份的原因,也是醫護人員和醫療院所在面臨病患質疑的時候,少了和病患的充分溝通,反而是從沉默,隔離,到否認的老大心態。
醫護人員的專業傲慢,就更容易激怒病患和家屬,決心告到底,但是,這幾年,社會氛圍和媒體報導的影響,讓病患權益意識抬頭,也是醫師們容易吃上官司的因素之一。說來說去,醫師要的只是多一點的信任,病患和家屬,要的只是醫師多一點的關心,但是台灣的醫療環境,卻不容許醫護人員花太多的時間,在同一個病人上。
所以,多名醫師向勞委會提議將醫師納入勞基法,縮短工時,保障病患的醫療品質。改善醫護人員的工作時數,或許是改善醫病關係的其中一個方法,不過,最根本的問題,仍舊是醫師和病患之間,應該建立互信,充分溝通。
回到初衷,看看台大醫院這座倫理牆,上頭闡明醫師信念,不因病患條件不同而有差別待遇,以醫療專業態度表達對人類生命的尊重,醫師不能挑病人,但醫師也畢竟不是神,如果哪一天,醫病關係持續惡化,沒有醫師再為我們看病,醫病之間到底是誰贏了?誰輸了?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