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娟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高中英聽測驗成績公布,城鄉差距引起討論;許多的學生不贊成採記英聽成績,認為此舉凸顯教育資源的城鄉差距,「我們怎麼考得過台北學生?」。英聽能力需要被重視,必須先化解城鄉差距問題,以及針對教學現場進行改革。當大多數的學生英聽成績可以常態分布,而非呈現雙峰現象,才適合被正式採計。別讓英聽入學門檻變成制度所製造的弱勢,絆住了弱勢生的升學之路。
可是也有教師持不同看法,認為英聽成績優劣靠自己,網路Google一下,提升英聽、英文口語能力的免費資源相當多,不能一直保守的認為全然是城鄉差距、弱勢跟不上。在老師、學生的多方努力下,還是能普遍提升偏偏遠鄉生的英聽能力。
實際上,撇開城鄉差距的話題,台灣學生的英語能力,一直是備受批評,大考中心昨天(13日)公布,104學年度高中英語聽力測驗第一次考試成績統計,12萬多名考生中,只有17%(約2萬人左右),達到「幾乎完全聽懂」的A級,5萬多位考生落在「約略聽懂」的C級,或「僅能聽懂少部分」的F級,更多的學者認為最該擔心的不是英聽,而是寫作能力。
英語四項能力,聽、說、讀、寫中,傳統教育偏重閱讀,聽、說能力差,而現再有老師發現,連寫作能力也正逐漸下滑。主要是台灣考試領導教學,不論是基測、會考,都只有選擇題,長久以來訓練出學生「靠語感」解題,要拼單字或寫出完整句子,就有困難。
東吳大學英文系林茂松老師表示,全民英檢考了十幾年,台灣學生最差的永遠是寫作。因為寫作必須小班教學,台灣國中每班卻多是30多人,台灣老師教聽、說、讀就已經很費力,顧不了寫作,「生吃都不夠,哪有可能曬乾」。林老師還說,現代職場寫作和聽力一樣重要,「寫E-mail溝通的機會比打電話還要多。」他發現很多年輕人,無法寫出一個完整的英文句子,或是文法錯誤連篇、辭不達意。
國際化的競爭,英語能力必須全方位,大學採計英聽成績,初衷想要扭轉過去只重視英語讀、寫能力,想招收能用英語溝通的學生,但是大學端不能忽略城鄉差距的問題。
而林茂松也特別強調,語言學習與智商無關,關鍵是有沒有環境。學生學寫作要按部就班,先學「信」和「達」,行有餘力再求「雅」。
(圖片翻攝自網路)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