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展瓏 文楷誠 施幼偉 報導 / 台北市
如果您擁有一棟百年老屋,您會如何利用它呢?台北市大稻埕曾經是北台灣最繁華的商業重鎮,也是現存最完整的老街。其中有一棟樓特別受到矚目,它位在迪化街一段207號,曾經是有百年歷史的「廣和堂藥鋪」,現在它搖身一變成為「迪化二O七博物館」,而這間小小博物館的創辦人則是開啟台灣個人認養古蹟先例、曾經營「台北故事館」12年的陳國慈女士!她如何為荒廢十年的老屋,注入了蛻變再生的活力,並讓老建築化身舞台,訴說著最在地的人文歷史故事,透過鏡頭一起來看。
一邊鳥瞰大稻埕的街屋樣貌,一邊能遠眺淡水河,72歲的陳國慈站在頂樓,既滿意又喜悅,這棟老房由她一手打造活化、賦予新的生命,它,是迪化207博物館。
矗立在迪化街巷口,所謂的207正是它的門牌。三層樓高建築有著特殊的圓弧型立面,橘磚綠窗、彩色瓷磚格外亮眼,讓人忍不住駐足欣賞。鐵窗花上還保有的「廣和藥行」四個字,是它的前身。
1877年廣和中藥鋪在這裡發跡,1962年經營到達巔峰,藥行擴大規模,興建了這棟仿西式建築。只是從2006年開始,它被轉手賣出後,屋主不再經營,因此荒廢10年,直到2016年被陳國慈相中買下。
這棟歷經百年風華的老屋,在2009年被列為台北市歷史建築,但淹沒在都市叢林中,記憶和價值也漸漸褪色,於是陳國慈把它當作古蹟活化的基地,希望為老建築延續生命,但整修工程耗時費工,想複製百年前的工法更難上加難,歷經一年四個月,博物館才終於在2017年4月開幕。
從連隔間都沒有的空屋,到電線電路全部更新、空間完整規劃,陳國慈照顧老屋就像在給一位老人家治病。現在的空間既舒適又明亮,老房有了新生命,走在屋子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感受它的老味道。最吸引人的,就是細膩的磨石子工法,在樓梯扶手也嵌在地板上刻劃細膩,當年的匠師工藝充分展現。
說話輕輕柔柔,談吐不疾不徐,一派優雅的陳國慈是個不折不扣的藝術人,但她前半輩子的經歷其實相當多元。她酷愛鋼琴卻當了34年法界律師,更曾是台積電的法務長暨資深副總。她在香港出生、留學英國,卻嫁來台灣,走過大半人生,現在更成了台灣的文化守護者。
2003年陳國慈開啟全台「個人」認養古蹟的先例,贊助成立「台北故事館」,一經營就是12年,把1913年建造的英國都鐸式建築, 蛻變為介紹台灣生活文化與古蹟再利用的迷你型博物館,透過藝文活動與展覽讓古蹟有了新生命。現在經營迪化207不用再為續約問題煩惱,更能讓她放手一搏。
那些從小到大熟悉的建築物,像童年的家、念過的學校,走過的名勝古蹟,一棟棟老屋,藉由生命旅程串聯在一起,對於陳國慈來說,留住一棟老房,不僅是留住自己回憶也替下一代保存他們的共同記憶。
老屋只要有用,就是活化。為了要貼近生活,陳國慈也不讓博物館三個字僵化,迪化207一年舉辦四場展覽,都訴說著台灣最在地的人文歷史故事。
2019年上半年登場的是「舊的不去 修補故事展」,像是修補黑膠唱片、1950年代街上常見各式匠人補鍋補碗、油紙傘、古早當作嫁妝的草蓆還有竹編品、藤椅到漁網書籍等等,呈現台灣的惜物精神。
買下百年老屋,創辦私人博物館,陳國慈讓社區的老建物成為歷史舞台,穿越時空訴說著它自己的故事,而靜靜佇立在台北市的老城區裡,迪化街207博物館不僅傳承著過去的文化、工藝和生活美學,更幻化出新的面貌,靜靜陪伴著這座城市、成長與變遷。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