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越教育接軌 千里咫尺 我在越南讀書

劉俊男 林季霏 李宇承  / 台北市

許多新住民在台灣度過青春歲月,更在這片土地發光發亮。像是紀錄片導演阮金紅,歷經家暴、失婚,輾轉認識現任丈夫,也就是知名紀錄片導演蔡崇隆,走過低潮,她耳濡目染,也拿起攝影機用影像記錄新住民與移工在台灣的困境。

另外,還有電影、舞台劇演員陳秋柳,以及2019年在元旦升旗時,上台領唱國歌的新住民陳玉水,她們都是靠自己的努力翻轉人生,過得「越」來「越」好。

上午七點半,胡志明市台灣學校的校長站在門口迎接上學的孩子。有的孩子睡眼惺忪,他們清晨五點就起床,搭2小時車從平陽工廠到胡志明市,因為這是整個越南唯一一所台灣辦的學校,和一般的台灣學校一樣,晨光時間播放國語歌,也教唱台語歌。唱唱跳跳間,有些孩子似懂非懂跟著學,他們有兩成左右剛進來的時候不太會說中文。

彷彿小小的聯合國,這裡的學生除了台商子弟之外,還有不少學生家長是外派來越南的外商幹部。歐美企業跟韓國日本企業對全家赴任非常重視,因為他們覺得說一個家庭在這邊對於工作者,不管是父母親的工作者會非常安心地全力地在一家企業支持。

校規「禮義廉恥」四個字就在大樓外牆,所有課本從台灣海運過來,最新課綱十二年國教再延伸到高中,依循台灣制度的還有每天的升旗典禮。這裡是越南唯一可以升台灣國旗的地方,共產體制國家的越南政府之所以特別默許,源自於台商三十年來的努力,透過經貿交流跨越政治鴻溝,每年雙十國慶,台商就在台灣學校大會合。

看著大國旗進場,長年在海外的台商們紛紛紅了眼眶,為了讓孩子不忘根。1997年,胡志明市台北經貿辦事處在台商協助下籌組了這間台灣學校,政府經費不夠,台商們就募款集資,出錢、出力將校舍一棟一棟蓋起來。經過20多年的融合,台商在越南落地生根,站在這裡的孩子,增加許多台灣爸爸、越南媽媽的新二代。

像林詩芸這樣在越南長大的新二代不少,他們在越南接受台灣教育,多數利用寒暑假回台探望爺爺奶奶,台灣對他們而言是不同文化視野的第二家鄉,他們當中有八成仍希望回台灣讀大學。事實上,願意跨海到越南教書的台灣老師並不多,教學豐富性不比台灣,這是許多台商不願意讓孩子跟著來的原因之一。林志明被外派到越南掌管國際酒店,將自己的孩子也帶到越南讀書,他觀察到這幾年有許多歐美、日本、韓國的家長刻意讓孩子就讀不同國家的國際學校,尤其韓國生在台灣學校比例特別多。

權途赫已經考上台灣的國立交通大學,接下來還有其他大學會陸續放榜,他希望將來當工程師,精通中英韓越四國語言是他的優勢。

與台灣公立學校不同,外師教授英語越語,每周多達6到10堂課,校園處處可見中越英三國語言,學生學到的不只是語言技巧,多的是課本所寫的「文化融合」,在這裡每天都能實際體會。

胡志明市的國際學校一條街,除了有台灣學校還有加拿大、日本、韓國學校,周邊是各式各樣國際幼兒園,更遠的另一區有美國學校,教育的國際化競爭不輸台灣。

近年來台灣高中畢業生到越南讀大學的比例不斷攀升,以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學院胡志明分校為例,台籍學生已經增加到二十多人。就怕成績差丟了自己的面子也輸了國家的尊嚴,在海外讀書面對的是各個國家學生的競爭,但也因此他們連結到不同國家的文化,開拓視野。而對於未來 他們已經有了藍圖,吳汶諭畢業後,想到各國去看看再回越南工作。郭凡暄找到自己的興趣數位設計,不論在崛起的越南或台灣或其他國家,對她而言已經沒有國界之分,而這樣的年輕人在越南胡志明市愈來愈多。

從競爭力來看,台灣超過23%都是大學以上學歷,而越南大學畢業生比例只佔全國人口的9%,平均薪資來說,台灣大學畢業生是2萬8,越南則是相當於台幣1萬。雖然台灣仍保有優勢,但值得思考的是,在外資加速器的催動下,幾年後彼此實力將如何消長?台越之間又將出現何種變化呢?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