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眼淚 西門町紅包場16家剩2家

陳孟萱 張政捷 報導  / 台北市

政府遷台後,全台各地出現不少「紅包場」,仿照上海歌廳,客人聽歌消遣,高興的話,還會打賞紅包給歌手,台味十足,形成特有文化!我們來到台北西門町,從全盛時期16家的紅包場,只剩下2家,時代過去,有歌廳在30日最後一場演出,吹熄燈號,讓歌手客人都覺得感傷!

這首歌《最後一夜》,剛好對照紅包場「過了今晚要關門了」!最後1天,老客人都回來捧場,聽著台上歌手唱歌,她是紅包姐姐今子嫣,一身粉紅亮片秀服,紅包場資歷30年。

其實,紅包場是很多老兵的慰藉,是台灣獨特文化一環,紅包場起源於1960年代,因應中國大陸來臺的軍官、軍眷,模仿上海歌廳形式設立,歌手穿著華麗的禮服、聽眾包紅包給喜愛的歌手。西門町全盛時期16家,這家吹熄燈號後,只剩下2家還在撐。老客人不捨,老闆說1個月2、30萬虧損,撐不下去,他自己在紅包場聽歌聽35年,從客人變經營者。

一樓大面牆壁,歌手照片都還在上頭,五光十色的紅包場,容景不再,客人和歌手都憂心,紅包場文化可能有一天也會不復存。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