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新聞雜誌】永恆的母愛織繡特展 走訪北投文物館

顧展瓏 施幼偉 報導  / 台北市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古今中外,都有許多媽媽們會把自己濃濃的母愛,一針一線縫在孩子最貼身的衣物上。這些展現在服飾、帽子和鞋子上的精湛手藝,往往也成為最珍貴的傳家之寶。台灣收藏家藍采如和林柏薇這對母女,就收藏了兩百多件琳瑯滿目的織繡作品。包括漢族、臺灣原住民族等等,古今中外的偉大母愛,都在這一件件精巧美麗的藝術品當中展現無遺。而這些珍藏,正在北投文物館展出,這棟擁有98年歷史的古老空間、如何與織繡文化擦出火花?透過藝術,母親留給孩子的祝福與關懷,足以跨越時空,帶您一起來欣賞。

衣服、配件上細緻的花鳥圖樣、以及原住民傳統服飾,飽和多層次色彩、彷彿感受得到母親濃濃的愛心與關懷,透過巧手、一針一線縫製而成展現媽媽對孩子的呵護,而這黑色絲緞繡豬的帽子與圍兜,象徵喜氣,惹人喜愛。

母女檔收藏家藍采如和林柏薇,端出225件精緻工藝,和大眾分享,這是在北投文物館展出的「亙古今來織繡文化特展」,四大主題,有「經典圖紋」、在服飾中加入古今元素的「古今對話」、染、織、繡、拼的「女紅四藝」,還有富有民間傳說的「神話織錦」,像這件苗族刺繡的開襟上衣,十二生肖跟當地的傳統祖靈,幻象式的手法表現視覺上的美感,既傳統又貴氣,針線更是細膩。

三十年來,藍采如從世界各地、蒐集來這些具有歷史年代的織品,每件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只是織品的保存與維護並不容易,要是環境條件不良,往往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這次展出地點在北投,不僅得克服潮濕的難題,展場中略顯昏暗的燈光,也是為了保護織品。

透過一條針線,把母愛串成「愛的故事」,藍采如想把這份心意,保存下來,令人感嘆的是,民間傳統女紅越來越少,如今透過「今古互搭」、「新舊結合」, 把傳統圖紋融入創新元素、展現不同的流行時尚,也是另外一種愛的表達方式。

媽媽的拿手技藝,把對孩子的期許寄託在針線上,由織、繡、裁製,在童衣物上展現「力道」!與女兒肩並肩笑談收藏,藍采如把自己對織品的愛,傳承給女兒,傳統與創新兩個不同世代,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而走出展間,擁有五千件、來自台灣早期民間藝術與民俗文物的北投文物館,擅於收藏古老的故事,我們彷彿徜徉在舊時代,感受截然不同的日式氛圍。

踩著腳下的大石向前行,兩旁的綠意與流水,在酷熱的午後,捎來山間的清涼,近百年的歷史建築,沒有一絲殘敗氣息,不失風骨的、依然矗立在幽靜的北投山腰。館長李莎莉,是最熟悉它的人之一,照顧它超過20年,今天帶我們走一遭,訴說北投文物館的歷史故事。

進到文物館內,典雅寬敞的空間,緩和大台北的侷促之感,心不由得靜了下來。1921年,日本人用阿里山檜木打造,兩層式的日式建築、占地800坪空間,是當時北投地區最高級的─「佳山溫泉旅館」,從館藏中的鎮殿之寶,就可看出,連神仙都流連忘返。

當年最高級的一間房,8帖的榻榻米,整面牆都是竹子做的,天花板上有特別雕刻過的鏤空欄間,看出去綠意盎然,花草樹木融合自然與禪學。

俯拾即是的「侘寂之美」,是萬物無常和不完美為核心的日式美學。不規則對稱,卻簡單低調,展現自然的完整性。當年僅有7間房的溫泉旅館,目前只留下一個浴池,連珍貴的北投燒,也幾乎看不到了。

1945年,這裡由國民政府接管,成了外交部宿舍和貴賓招待所,到了1966年轉售民間,在1960到70年代台灣電影最興盛的時期,北投地區有「台灣好萊塢」的盛名,這裡更成了重要的電影拍攝場景。直到1983年,創辦人張純明將古蹟活化再利用為博物館,成立「台灣民藝文物之家」,1987年更名為「北投文物館」。

走過98年風華,北投文物館是全台第二老的私人博物館,僅次於百年歷史的鹿港民俗文物館,2008年以多元化的複合式經營重新開幕,最大的一間60帖榻榻米的「大廣間」,從前是藝伎夜夜笙歌的地方,貼上金箔的金屏風相當華麗,能容納百人的空間,也對外開放、讓民眾體驗昔日的奢華。

現在的北投文物館,有抓周文化、日本茶道、和果子體驗,還能吃到創意懷石料理,定期的特展,更為經典的老建築,帶來新氣象、給旅人不同的體驗,室內日式建築蘊含的文化詩意,走道廊間外閒靜優美、充滿禪風的枯山水 ,典藏前人的生活感受,也留下雋永記憶。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