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原紘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前副總統陳建仁昨(20)日深夜在臉書上談論這一次彰化縣衛生局展開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他以「失真的調查:從假陽性個案談起」為題,提出3點原因,來分析這次的調查結果可能導致失真的關鍵原因。
調查結果正確性 3個關鍵因素影響
陳建仁表示,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的正確性有3個決定性的關鍵,包括檢驗方法的敏感度和特異度、檢驗抗體陽性的盛行率,以及受檢個案的代表性。
陳建仁說明,一般而言,敏感度越低、特異度越低、盛行率越低,調查估計出來的檢測盛行率也越嚴重失真,以檢測五萬人的調查來看,如果敏感度和特異度都是99%,在每萬人盛行率分別是1,10,100的三種狀況下,真正感染人數分別是5,50,500人;真正未感染人數分別是49995,49950,49500人。
由於敏感度是99%,所以在三種狀況下,真正感染檢測呈陽性人數分別是5,50,495人。由於特異度是99%,也就是真正未感染的人會有1%呈假陽性,所以在三種狀況下,假陽性人數分別是500,500,495人。
陳建仁:盛行率越低 失真現象越嚴重
陳建仁接著說,因此利用陽性人數(無法分辨真假)來估計三種狀況下每萬人檢測盛行率,分別是 101,110,198。也就是說,檢測盛行率高估倍數(g欄)竟高達到101倍,11倍,2倍。換句話說,盛行率越低,錯誤高估盛行率的失真現象越嚴重。
陳建仁指出,雖然研究者可以利用敏感度和特異度來進行調整,推算出真正盛行率,但是除非利用更特異的方法再做確認,「否則調查者必須告訴每個陽性個案,他真正感染的機率只有50%,10%或1%!」
因此,陳建仁提醒,在入境旅客的抗原篩檢策略上,如果盛行率相當低而特異度無法提升到非常高的情況下,進行普篩而非精篩,也需要注意假陽性的問題。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