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原紘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近日有醫師接受媒體採訪時,針對萊克多巴胺安全性提出質疑,稱「萊劑之毒性是毒品搖頭丸(MDMA)之250倍」。對此,衛福部做出最新說明,並針對醫師所提的論點一一打臉,強調這是錯誤訊息,請民眾不要相信。
毒性250倍? 衛福部打臉
衛福部針對「萊劑之毒性是毒品搖頭丸(MDMA)之250倍」的說法,提出數點解釋,衛福部說,蘇偉碩指出萊克多巴胺之毒性恐是毒品搖頭丸(MDMA)之250倍,其論點為文獻提到萊克多巴胺會活化小鼠的第一型微量胺相關受器(TAAR1),因為毒品搖頭丸也會活化這個受器,因此蘇偉碩推測萊克多巴胺會產生類似毒品的作用,且活化的能力比毒品高。但是將國際間使用已久之含藥物飼料添加物,視為比毒品更毒之物質,實不恰當。
衛福部指出,TAAR1並非腦中主要胺類受器,其生理作用仍不盡清楚。再者,萊克多巴胺也不是只作用在TAAR1,因此並不能僅依據動物TAAR1的作用濃度,推論萊克多巴胺之活(毒)性比另一物質(如毒品搖頭丸)強。
蘇偉碩引用之論文提及TAAR1受器的激活劑可能可用於治療思覺失調症及睡眠異常等問題,因此顯然也不是作用在TAAR1受器就會導致精神疾病,「同一種藥物對於不同動物之TAAR1激活濃度可能有頗大差異,因此小鼠觀察到的現象即使正確,也未必可以反映在動物或人身上。」
衛福部還提到,蘇偉碩引用的論文為Berry等人(2017年)之論文,該回顧論文(review paper)表三係彙整多篇研究論文之數據,其中,萊克多巴胺之EC50 (半數有效濃度;數值愈小代表活性愈高)數據引用自Liu等人(2014年)之論文,原著論文的萊克多巴胺之EC50為16 mM,然該回顧論文表三將濃度誤植為0.016 mM,兩者差了千倍。萊克多巴胺對該受器之EC50為16 mM,大於安非他命的0.53 mM、甲基安非他命的0.73 mM 及MDMA的4.0 mM。蘇偉碩未發現該回顧論文誤植,而致錯誤推論。
呼吸有萊劑?衛福部:危言聳聽
至於蘇偉碩還提到,「光呼吸就會吸到萊劑?」衛福部也說,這個說法也是錯的,且更是危言聳聽。衛福部說,蘇偉碩在影片中提及有關含萊克多巴胺肉品沒吃完會進入環境的論點,但蘇偉碩並未提出任何可支持此論點的科學證據,將毫無根據之臆測發布於公眾媒體,實屬不當。
衛福部引述環境科學雜誌2015年刊載的研究「Ractopamine up take by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an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from soil」指出,土壤中就算含有萊克多巴胺,植物組織對萊克多巴胺的吸收率也不到 0.01%,因此並不會有傳言所說「殘留於土壤」、「被植物吸收」、「植物都會有,最後空氣都會有」的狀況,衛福部強調,事實上,萊克多巴胺水溶性高、代謝快,在所有瘦肉精中為相對安全者。此番言論,容易造成民眾無謂的恐慌。
萊豬致精神疾病?衛福部還原真相
至於蘇偉碩還有提到,有國際報導稱食用萊克多巴胺殘留的豬肉會造成精神疾病? 衛福部也澄清,事實上,報告僅為畜牧動物之科學研究,並無推論此一研究對於人體食用含萊克多巴胺殘留豬肉的安全性風險。蘇偉碩以該研究來影射人體食用含萊克多巴胺殘留豬肉對精神健康之風險,實屬欠缺科學證據之臆測。
最後,蘇偉碩還提到,食用萊克多巴胺殘留的豬肉會造成自閉症,美國已有訴訟案例? 衛福部也說,事實上,本件訴訟案所指瘦肉精為特布他林(Terbutaline),並非萊克多巴胺。萊克多巴胺早期研發做為人用支氣管擴張劑,但因藥效差而被淘汰,而特布他林為臨床上常用之有效藥物,對於人體內受體之親和力遠比萊克多巴胺高,將二個作用強弱差異性很大的物質混為一談,並不恰當,恐讓民眾誤解食用含萊克多巴胺殘留之豬肉可能造成自閉症。
最後,衛福部呼籲,民眾基於科學,理性看待,毋須過度恐慌。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