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8 17:36

觀點》東奧正名公投告訴了我們什麼?(石明瑾)

觀點》東奧正名公投告訴了我們什麼?(石明瑾) | 華視新聞
(資料照)

石明瑾  / 台北市

在本次公投投票之前,我曾經斷言,東奧正名公投將會是本次所有提案中,正反雙方最接近的一題,不過這個題目的實質內涵,並非在正名這件事情上,因為台灣社會對於「台灣」兩字的認同度,絕對遠高於七成以上,扣除一心嚮往立即統一的人之外,不論你是支持台灣獨立、支持中華民國等於台灣,甚至是支持維持現狀將來統一的人士,都不會反對「台灣」才是真實反應目前現況的名字。

既然是一個有高度共識名字,為何還需要進行公投?甚至公投的結果,同意以「台灣」為名申請參加國際賽事的比率,還不到總投票人數的一半,其實這個投票正凸顯了一個問題,沒人會否定「台灣」的存在,但卻不是所有人都敢開口說我們是台灣,這個投票投的並不是你同不同意台灣這個名字,而是有沒有勇氣說出這個名字,簡單來說,這是個恐懼公投,測試的是你對中國的恐懼程度。

在所有的反對方論述中,只有少數人對於台灣這個名字表達了不認同,幾乎所有的主張都是「公投過了改名也不會成功」、「只要能出賽用什麼名字不重要」、「在國際現實中我們是鬥不過中國的」,而「不要拿選手的出賽權做賭注」,更是上述幾個論述的綜合體,所有的主張,從來都不是以「我們是不是應該叫做台灣」為攻防重點,而是以「害怕中國到什麼程度」來爭辯。

在這個前提下,以目前台灣的政治板塊及氛圍,雙方最後的結果呈現了大約45%對55%的投票結果也很合理,這正是目前台灣強調主體意識為主的人數,與希望維持現狀為主的人數比例。人總是懼怕改變,不論這個改變是否通往正確的道路,更何況這個改變充滿了外力的威脅與壓迫,裹足不前是人之常情,但這並不代表台灣人認同「中華台北」高於「台灣」,只是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敢說。

正如同在公職大選的結果,在外媒的解讀中,台灣似乎選擇了傾向中國的選項,但事實上我不認為大部分台灣人心中想的是要跟中國進一步縮短距離,他們只是希望能從中得到經濟利益,說台灣人希望成為中國的一部分,肯定未必,雖然這樣的選擇必然會付出一定程度的代價,跟東奧正名的狀況類似,與其說縣市長選舉是對「九二共識」或「兩岸一家親」的認同投票,倒不如說是對「人民幣渴望程度」的投票。

東奧正名的公投運動是否成功?要從幾個方面來看,首先,證明了這個議題在台灣人心中是拉鋸的,正反相近的議題,才有討論的空間,而透過討論,才能激盪出每個人心中的反思,對於過去將近四十年使用「中華台北」這個名字,大多數人顯得理所當然,也從來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在連署初期,甚至將近兩個月才達到七萬人連署,但是後來以驚人的五十二萬份連署成案,如果不是東奧正名活動,台灣人甚至沒有思考過自己應該叫什麼名字,以掀起話題、形成公民討論來說,在運動的後期確實達到了目的。

其次,在投票的結果上面是失敗的,但是接近五百萬的同意票,證明了在台灣國內並非所有人都願意屈服在恐懼之下,看起來這個公投對於運動員造成一定的風險,可是就實際上的操作來說,這個結果或許對於運動員會更有保障,因為在未來的一段日子,中國一定不會對「中華台北」架構下的國際活動,有過多的干涉與霸凌,因為中國知道在台灣有接近一半的人對於這名字不滿意,一旦對於「中華台北」有太多打壓,可能立刻會讓局勢迅速傾向另一邊。

總的來說,正名運動雖然沒能過關,但也不用過於悲觀,至少明白了台灣人不是在認同上有極大鴻溝,而是在價值與恐懼上面的拉扯,這個題目的敵人並不是正反兩方,而是鄰近的敵國,挾有近半的民意,對於中國的作為會有一定的牽制力,也證明了如果要拼過半不是沒有機會,就看未來的幾年,目前的均勢會不會再有打破的可能性,以一場尋找台灣共識的運動來說,這次的公投是一個開始,而不是結束。

作者為國內資深足球球評、詩人、社會觀察家。因為研究所唸的是公法,因此對於各種社會議題有高度的興趣,常以體育人的角度,為各種社會現象做出評論與註解,他的中心思想是,救體育就是救國家,救國家就能救體育。

本文經《思想坦克》網站授權轉載。 連結點此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