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嘉恩 林信辰 張書銘 報導 / 台南市
台灣面臨68年來最嚴重旱災,究竟該如何度過難關,今天我們的鏡頭要拉到台南,帶大家來看看一群農民幕後英雄,他們如何在旱災發生時,小兵立大功!
這群農民平常除了種田,還有一個很特殊的身分,叫做「掌水工」。這個名詞是源自於,日據時代,簡單的說「掌水工」就是「農水管理員」,藉著人工管理水路,有效掌控水量,在旱象發生時發揮關鍵作用,光是種一期稻作,就可以成功省下六千三百萬噸的水,相當於三分之二座的南化水庫,這也讓台南市今年一萬公頃的一期稻作,奇蹟式的免於休耕。透過鏡頭,我們帶您到南台灣,看看70歲的劉國周和64歲的張盛強,這些資深的掌水工們,他們如何扭轉台南休耕的宿命。
水庫乾涸,稻田乾裂,這是現在的台灣正面臨十年來,最嚴重的世紀大旱。
我們搭車沿著西部幾個縣市走往南走,本該農忙時節的新竹,卻看不見農民在田間翻土,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毫無生氣的荒蕪稻田。再往苗栗走,同樣免不了被迫休耕的命運。到今年二月為止,全台累計超過四萬三千公頃農田,停灌休耕,經濟部預估,可省下四億多噸的水,但大旱何時休?沒人敢保證,面對不斷上演的缺水危機,農民除了得看天吃飯,還得自力救濟。
來到台南的六甲,眼前的水稻田,正在進行一期稻作,插秧前的前置作業。
彎下腰,撿拾水路中的垃圾,確保水路暢通,看起來簡單,但實際做起來,可不輕鬆,起源於1930年,日治時期的掌水工制度,至今由嘉南水利會,以一天750元雇請農民,四人一組,每人得負責最少30,最多70公頃的灌溉區。平常除了得調配灌溉用水、巡視水路,還得維修責任區內的給水路,人數高達兩千人,像他,64歲的張盛強,就是位資深掌水工。
不管颱風、下雨或是豔陽高照的大熱天,十多年來,張盛強總得穿著雨鞋,在灌溉水路中,來回巡視。尤其當大旱來襲,除了自己的水稻田要顧,掌水工的工作量,自然比平常來得更多。
靠著掌水工分配用水,農田灌溉用剩下的水,回流到埤塘,還能留著下次利用,而且成效相當顯著,像去年二期稻作,就省下六千三百萬噸的水,相當三分之二座的南化水庫水量。預估今年還能省下九千萬噸水,幾乎等於省下一座的南化水庫。
眼前這位,名叫劉國周,別以為他自稱學弟,資歷就比較淺,說起掌水工的工作,他可是再熟悉不過了。
在大太陽底下,拿著鋤頭忙著翻土,劉國周平常是農夫,也是掌水工。雖然一個人要身兼兩份工作,他卻樂此不疲,惟獨碰上旱災的時候要怎麼掌控水,這壓力可不小。
靠著這群掌水工,掌管水資源,嘉南農田水利會,不只讓今年一期稻作免於休耕,一萬公頃水稻田,產值有15億元,保障農民生計,也省下8.5億元的休耕補貼,比起蓋水庫、發補助金,掌水工顯然發揮了更顯著的效過。這一天,我們前往台南六甲工作站,了解他們的省水秘訣。
過去,南臺灣最大的嘉南灌區,每逢大旱就鐵定逃不過休耕,2004年、2010年休耕面積都高達一萬八千多公頃,如今卻奇蹟式閃過休耕命運,更成為台灣所有縣市當中的節水模範生。
在全球氣候變遷下,台灣旱象頻繁,已經是不變事實。既然現階段廣開水源有限,那麼透過掌水工們自主管理,省小水,留大水,確保農田永續經營的方式,更值得其他嚴重缺水的縣市效法,扭轉休耕宿命。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