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御曄 蕭凱堯 報導 / 高雄市
離鄉背井、嫁到異鄉是甚麼樣的心情和感受呢?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有一群南洋姐妹,她們的體會最為深刻!十多年前,很多來自印尼、越南、泰國或菲律賓的新移民,嫁到台灣,當時她們被稱為「外籍新娘」,甚至飽受偏見和歧視。於是1994年,在高雄美濃成立了第一個外籍新娘識字班,這些新移民她們含著心酸,從頭學習語言和文字,就是希望台灣能夠從「他鄉」漸漸變「故鄉」。
現在,外籍配偶人數全台已經逼近50萬人大關,而過去的「識字班」,也轉型成了「南洋台灣姐妹會」,除了協助新移民,推廣多元文化,這群南洋姐妹更用一道道美食和熱情的南洋風味,拉近台灣民眾的心。
婆媽、上班族、年輕的都會女性,這天這個奇妙的組合,卻在這個小小不起眼的住宅裡集合了,他們都是聞香而來,為了南洋味!
小小一張方桌,上頭琳瑯滿目都是你可能吃過,卻見也沒見過的南洋香辛料,不分年齡性別,這些學生們討論的可熱烈。
嗅嗅聞聞,甚至還得自己磨磨看,什麼麼是印尼版的月桂葉,還有台灣少見的石栗,尤其是是研磨用的印尼版石臼更讓大家七嘴八舌,話題不斷,全套的"傢伙"都是印尼原汁原味,原來這天負責上課的老師,是一位台灣新住民陳梅花,印尼就是她的家鄉,把家鄉菜巴東牛肉和薑黃飯的秘密食譜,免費,不藏私和大家分享。
杯觥交錯間,美味的印尼料理,除了滿足口腹之慾,更引起這些台灣同學們,對印尼文化的興趣,而這其實才是這場餐會的主要目的。
印尼的料理該用手抓,還是得動刀叉,入"地"隨俗,學生們也學著用道地的方式,吃在地的美食,你一言我一語,氣氛融洽,但其在這張餐桌集合之前,在坐的每個人都不認識對方!
這張很簡樸的小餐桌所在地,也是南洋姐妹們的秘密基地,這堂印尼家鄉菜分享,除了廚藝交流,更重要的是拉進新移民和在地人的距離,而負責穿針引線的,就是南洋姐妹會。姐妹會成員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由南洋來的新住民,這些堅強的台灣媳婦,決定用巧手和巧思,拉近台灣民眾和姐妹們的心。
在這堂課之前,陳梅花就和一般的新移民一樣,只是個再平凡不過的家庭主婦,這天得變身老師,其實在這晚之前,她戰戰兢兢準備了好久。
不只是當個廚藝老師這麼簡單,對陳梅花來說,今天這樣能夠站上講台,泰然自若把家鄉的美好和大家分享,是十年前她來台灣時想都沒想過的。
剛到台灣人生地不熟,印尼媳婦只能封閉在小小世界裡,孤單又想家,直到同鄉的引薦,讓陳梅花發現了這個同樣都來自南洋的姐妹們,互助獨立的協會,但想踏出家庭參加活動,一開始碰到不少挫折。
透過餐桌,讓台灣民眾和新移民能夠加深對彼此的了解,這只是這個小餐桌計畫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讓新移民建立自信和獨立生活的能力,也期望每個姐妹會成員,都能夠茁壯成為能幫助同鄉們的大樹。
新移民常見的家庭問題,甚至是家暴,這群姊妹們互相扶持,資深的成員得到個案家中進行輔導和探視,初來乍到的鄉愁或是不適應,資深姊妹也能夠在第一時間,提供協助,讓她們更快熟習台灣的文化和環境。
正在辦公室裡處理文書作業的李佩香,打字輸入看起來很幹練,除了處理姐妹們的文書作業,她還得像是梅花一樣,籌備二月份的家鄉料理教學,她來自柬埔寨,如今除了好媳婦、家庭主婦,另一個身分就是這個姊妹會的執行秘書。
在丈夫和家人默默的鼓勵和支持下,李佩香從參加姐妹聚會,如今變成斡旋大小事務的行政人員,也因為走出了家庭,即便如今丈夫已經過世,開朗樂觀的個性讓她們母子,可以繼續向前走。
煮菜、演戲,透過各式各樣的活動凝聚這些南洋姐妹們的團聚力,也讓她們一步步願意活出自己,在台灣這個第二家鄉發光發亮,但能如此璀璨,其實已經是十多年的耕耘累積。
南洋姐妹會的前身,原本是在美濃發起的外籍新娘識字班,後來逐漸轉型,已經成立12個年頭,這些年來憑著一股熱誠,投身社工活動,組盈跟著他們一起成長,也非常了解新移民的困境。統計數字顯示,除了大陸香港,台灣新住民多半來自印尼、泰國、菲律賓和柬埔寨,在台灣生活除了要克服言語障礙,還得面對就業障礙、歧視,以及學歷認定和國籍取得等難題。從一開頭的上街為他們發聲,到看到這些新住民能為自己的權益勇敢站出來,更讓她雀躍。
台灣人當起點,點燃小小的火苗,南洋姐妹們自己接力,用飯菜香串起彼此對家鄉的記憶交流,這些台灣新住民往前一步,找到全新的自己,更讓周遭的人們,看見她們對生命的熱忱和勇氣!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