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檢視各縣市補救教學成效時,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看到學生實質的進步,尤其需要關切老師是否落實補救的精髓,才能讓補救教學達到幫助學生成長的目的。
◎孫芸
為了讓成績跟不上的學生也能在學校內學會、跟上進度,教育部多年來都要求各縣市學校要推動並落實補救教學,但每年花了15億元辦理的補救教學,到底有沒有效,一直被人質疑,不少第一線老師直言,補救教學根本無效!弱勢、跟不上進度的學生一樣面臨學習成績差的困境。
親子天下日前發布一項調查顯示,對於補救教學,高達9的老師直指根本無效,只有一成老師認為有效。對於校內行政工作,近6成老師抱怨與教學無關工作占了工時一半,且教師不同工卻同酬,吃大鍋飯制度設計,讓不認真老師得以繼續在這樣體制下工作,卻逼著好老師出走!
親子天下9月在網路上辦理公立學校教師調查,回收1271份有效問卷;調查發現,經濟弱勢學生人數近7年來增加了2.4倍,從7.7%增加到18.4%,社區與偏鄉學校收到的多數是弱勢生。高達9成的老師認為,班級內學生程度落差已造成老師教學的困擾,約有一半老師認為,要解決班級內學習落差,應該要「能力分組教學」。
這份調查指出,教學、備課及改作業等跟教學直接相關的事務,只占教師53%,其他行政事務、家長溝通占掉另一半的時間。等於真正用在教學的時間只有約一半。
至於同工不同酬的情況,8成教師認為目前教育環境無法激勵有理想、肯付出的老師,制度最大的問題是老師沒有所謂的績效責任,敘薪與工作、專業表現和工作量都無關,只看老師的年資和學歷,以致長久下來,老師失去對教育的熱情。
教育部為改善這種狀況,多年來一直想推動教師評鑑制度,但卻一直難以有效推動,更招致部分老師的消極抵制。調查顯示,約7成教師同意在合理制度規畫下進行教師評鑑。資深教師的解讀是,對認真的老師來說,寧願有一套制度去檢視教學品質等,否則沒有一套制度評鑑不適任教師,對努力的老師不公平。不過,也有校長認為,教師評鑑只能處理不適任教師,但是否因此激勵好老師,仍有疑慮。
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則不客氣地指出,「大學教師評鑑,讓老師變『櫃姐』!」他反對教師評鑑,他說,評鑑制度讓9成認真的老師,要陪著不適任或者鬼混的老師玩「評鑑遊戲」,他還曾因當過申訴委員會委員,打老師丙等,結果就被告。
教師對教育的熱誠關係教育的品質,尤其對偏遠或學習弱勢學生來說,老師需要付出加倍的心力,若沒有熱情支持,教學成效會大打折扣,對弱勢學生也更加不公平,教學資源已比一般學生缺乏,老師的補救教學又難以維繫,將造成學生無法從教育的底層翻身。
(資深媒體人)
新聞來源:世新-台灣立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