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3 18:18

國家人才培育

如今供給過剩的大學畢業生,最直接的就是面臨就業困難,被迫從事低技術、低學歷要求的工作,不只待遇較差,亦難有明朗發展前景。
◎沈中愷

根據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公布的《2021年全球人才報告》(Global Talent2021)顯示:在針對46個國家,高中階人力資源主管的調查意見回饋中,台灣是2021年各國人才市場展望中,「人才供需落差」最嚴重的國家,台灣人才斷層問題,已經到了相當嚴峻階段。此現象,確實是對我國人才培育政策的警示。

國家人才培育,首重人才建設,並以教育強化國家競爭力。然而在全球大學密度最高的台灣,卻是未來人才供需最嚴重的國家;這不僅顯示了在大學生滿街跑的今天,我國教育體制下所培育的人才,是否能發揮所長為國所用,是否能符合企業與社會需求,是否能吸引人才來台,而優秀人才是否有意願留在台灣發展,都是我們即刻必須面對的問題。

面臨此現況,台灣的高等教育政策方向該如何找出自己的定位,如何積極尋求創新與轉型?我們以近年成為歐洲產業龍頭的德國為例,德國大學畢業生占同齡人的比例僅達20%,有將近80%的年輕人,接受的是職業教育,並以此專長步入工作崗位。我們應知,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嚴重匱乏,確實是制約一個國家產業升級與轉型的重要關鍵,這也是先進的工業化德國一直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主要原因。

我們再與台灣產業發展最主要的競爭對手韓國相較,韓國大學畢業生已占同齡人口的比例達80%,就連餐廳專職服務生都可能是大學畢業生,因此有越來越多韓國年輕人轉投職業教育學校。根據今年韓國統計廳的官方統計,過去3年,大學畢業後又去就讀職業教育學校的人成長了25%。由此可知,韓國大學教育已漸漸不如職業教育吃香。其實我們從功利角度客觀來看,哪種教育模式容易找工作,又對國家經濟發展最有助益,哪種模式就是最好的模式。

如今供給過剩的大學畢業生,最直接的就是面臨就業困難,被迫從事低技術、低學歷要求的工作,不只待遇較差,亦難有明朗發展前景。尤其當年廣設大學的教改政策,近年來已逐漸嘗到苦果;如少子化問題、大學生素質低落、人力市場混亂、高學歷降格以求,多元入學成為「多錢入學」,甚至日趨嚴重「頂大無寒門、私大多弱勢」的教育世襲化問題,在在都反映出現今許多真實面相。

大學教育比較重視理論研究以及文化傳承,技職教育則重視實用專業技能養成,其所面對的人群更廣大而直接,若相輔相成,必是國家發展之福。如一旦大學教育和技職教育比例發生失調,則會在非學術領域中造就一批缺乏實際專業技能,而又眼高手低的高學歷青年,針對此一現象,重建技職教育,改善當前升學制度,實刻不容緩。

然而,這些種種發展現象與問題,生活在天涯若比鄰的世界地球村中,不獨台灣如此,亞洲及西方歐美許多國家,也面臨同樣類似問題,如何能對症下藥,振興國家教育發展,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都在考驗為政者的智慧。



新聞來源:世新-台灣立報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