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2 18:28

出國旅遊學習還是國內偏郷服務?

雖是正面的學習,但出國的經費畢竟不在少數,能夠如願的學生也有限,是不是可以有更不一樣的學習?或者加深加廣?先從自己的居住地方開始?
◎孫芸

現在年輕人常被「長輩」們指責眼高手低,沈浸在網路世界,生活知識、生活能力不足,遇事無法解決,或者被稱為「媽寶」,難以脫離父母的照顧。

為了讓大學生學習自主,就有大學推出募款把學生「丟」到國外學習的課程,要訓練學生全都自己來。這樣的課程設計與想法頗佳,但令人不解的是,這樣訓練自主的課程需要到國外才算數嗎?募款讓學生出國學習,這樣的經費運用恰當嗎?是否可以有更好的課程選擇與安排呢?

逢甲大學去年首度開設通識課「旅遊學習深呼吸」,募款提供學生免費機費,讓學生到國外打工度假、自助旅行,學生要完全自理出國,第一年就有540多人選修,50多名學生出國。學校說明,目的是為了訓練學生在陌生環境中,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項通識課程是要學生自己去做,不像以前出國遊學,都是老師安排或者旅行社訂好機票住宿,但即使如此,學生到了國外仍然依照台灣的生活習慣,遲到或者不見人影,語言學習也不帶勁,讓帶隊老師抓狂。

不只逢甲大學,台灣科技大學今年也首推「GAPTIME」,送學生機票出國兩周。學生只要提出計畫,詳述出國學習重點,若獲准可獲得1萬5000元補助金。

元智大學也曾辦過「圓夢計畫」的元智大學,送學生出國,旅遊、訪問等,但今年取消了,改為送學生到韓、日、澳、義等國進行兩周到一個月的「移地教學」。

不論是那所大學的旅遊或圓夢計畫,都是想讓學生將所學用在實際的生活上,從學生的回饋來看,確實可以學到很多,例如要自己去安排行程,如何去克服語言問題,費用如何運用,遇到問題如何解決等,也有不少學生經過旅遊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回台灣後加緊學習。

雖是正面的學習,但出國的經費畢竟不在少數,能夠如願的學生也有限,是不是可以有更不一樣的學習?或者加深加廣?先從自己的居住地方開始?

或許學校也另有深耕台灣偏遠地區的學習計畫,但總覺得年輕人應該從關懷自己生長的地方開始,相關經費應該花在刀口上,尤其是應該讓更多人有參與學習的機會,否則恐怕又會造成學校內學生的貧富差距,有錢的學生資源夠早就出國走透透,卻反而對台灣認知有限,經濟較差的學生要爭取機會不易,如何在兩者間求取平衡,兼顧學習公平性,是學校在推動相闗計畫時應該要注意的。




新聞來源:世新-台灣立報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