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4 09:00

【醫勞論壇二】從一杯水到一口井 讓工會走向會員

【醫勞論壇二】從一杯水到一口井 讓工會走向會員 | 華視新聞

張方慈  / 台北市

 

【記者張方慈台北報導】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10月18日舉辦「團結作為方法:工會如何改善醫護工作者勞動條件」論壇,探討組織工會的困難、解方及運作理念。希望透過團結與自我培力,改善醫護人員所面對的惡劣勞動環境。

院方不補足人力 祭管理凶器壓榨醫護

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理事蔡旻璋指出,醫院面對護理人力短缺時,往往利用畸形班表、跨科調動、彈性人力、責任制等「四大管理凶器」,壓榨現有護理勞動力。上完白天班再上大夜班的畸形班表,傷害的不只是護理人員的健康與體力,也損害了醫療品質。不尊重專業,任意調動護理師到其他科別支援,就是損害病人權益。院方對外表示人力充足,卻在發生八仙塵爆等事故時,大量利用免費投入的醫療志工。此外,院方威脅護理師「不把事情做好就下班,害到的是交班的同事」,讓已經於民國103年廢除的「責任制」變相存在。

院方管理凶器將結構性問題轉化成個人之間的衝突,醫師與護理師都面臨同樣的困境。衛生福利部立台北醫院急診科醫師金冠成表示,第一線醫療人員向院方反應工作過量,院方只會把問題丟回原單位,讓其他人解決。若某醫師堅持準時下班,他還沒處理完的病人便成為另一位醫師額外的負擔。金冠成認為,醫師面對問題時,不應歸咎於自己能力不足,應團結內部,一致向外,與院方抗衡、談條件。

組織初始:先解決「一杯水」再談「挖水井」

基護工會前理事長梁秀眉認為,剛開始組織工會時,應從個案出發,先解決個人的需求,再進一步提倡組織工會的好處,「先解決你的一杯水,再問你要不要來挖水井。」

蔡旻璋以自己組織工會的經驗為例,解釋如何以「一對一」的模式進行組織紮根。他會先從關注對方開始,當對方在臉書上發出某些訊息時,他會主動聯繫對方,表明自己對此議題有興趣,約對方出來聊天,透過傾聽,了解對方的近況、需求及想法,同時也能核對彼此是否有合作的可能性。若對方也有興趣,便可進一步邀請對方參與工會活動。

讓工會走向會員 在生活中維繫連結 

梁秀眉指出,組織工會常面臨到的狀況是,當工會幫助個人爭取到權益後,對方卻覺得「這樣就夠了」,沒有意願一起解決結構問題。

梁秀眉分享基護工會「工會走向會員」的概念,提供解決辦法。她表示,過去工會幹部欲聯繫會員開會時,發現護理師們工作需輪班、下班又有家務,難以訂出大家都有空的聚會時間,於是工會發展出「如果你們沒辦法走向工會,那就讓工會走向你們」的想法。如果會員要帶小孩無法開會,工會就去找褓姆,請對方帶著小孩來。南部會員北上開會沒地方住,幹部便提供自己的住家借宿。如果會員工作繁忙,幹部就在家裡煮飯,邀請會員一起吃飯,以共住共食的方式,強化工會與會員的連結。

人人都成為勞工代表 團結面對結構問題

蔡旻璋目前任職於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醫院,他分享自己作為勞資會議勞工代表的經驗。他解釋,勞資會議由資方代表與勞工代表組成,目的是提供雙方一個協商平台。

蔡旻璋說,過去他對勞資會議的想像是英雄式的「菁英奪權」,認為勞工代表應該是懂法律、能言善道的菁英,替勞方奪回權力,立刻翻轉現狀。因此他不斷強化自己的能力,卻疏於與夥伴溝通,最後卻得到夥伴的一句「靠你就好了」。

他也曾經因為沒有做好溝通,在會議中作出傷害勞方權益的決議。曾有一位屬於外包人力的保全去找他,表示希望能夠變成正職,他沒有和保全仔細溝通便自行提案,結果反而被資方以此提案為藉口,解雇原本保全,新聘別家公司。

後來,他改變組織策略,和成員一起坐下來討論,條列方法、沙盤推演,甚至把工會會員們帶到會議現場列席旁聽,並且邀請大家一起討論提案,共同爭取權益。蔡旻璋認為,代表要把姿態放低,「當大家了解勞工代表的弱,才願意和勞工代表一起站出來。」

蔡旻璋表示,工會組織並不是靠勞工代表「英雄式領導」就能立即翻轉現況,工會應該實踐「人人都是老大」的理念,當每個會員都成為自己的代表,結構性問題才可能被解決。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