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7 09:00

德國大學免學費吸引國際人才 專家:台灣難適用

德國大學免學費吸引國際人才 專家:台灣難適用 | 華視新聞

蘇奕菲

【記者蘇奕菲綜合報導】近年來,德國免學費的大學吸引愈來愈多國際學生,許多美國大學生為了不背債讀書,德國留學機構預估,有一半的外籍學生畢業後將留在德國就業,將有利於德國人才市場。學者表示台灣也應多引進國際人才,但台灣法規對於外籍工作者不夠寬鬆,德國的方法尚不適用於台灣。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去年6月報導,近年來到德國念大學的美國學生人數飆升,許多學生因為不堪美國大學的昂貴學費,而選擇到免學費的德國求學,目前也超過1萬名美國大學生在德國留學,比起上學年還多9%,比起西元2008至2009學年,更是上漲了25%。

美國學生留學德國省學費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 NBC)2月時報導,在德國讀大學只須給付一筆學期雜費,以支付行政費用以及支持學生會,通常不會高於新台幣8000元,而且費用也包含書籍及當地的公眾運輸費。報導中提及,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州(Minnesota)的莎拉‧強森(Sarah Johnson)在德國西部的波恩大學(Universität Bonn)攻讀碩士,每個月花費總共大約不到新台幣2萬元。

而來自紐約的娜塔莎‧透納(Natasha Turner),3年前至德國交換,但她發現在德國求學非常便宜,於是決定留在德國攻讀碩士,她現在也在波恩大學做美國研究。她說:「我在美國讀大學時,需要大量的貸款,但是在德國讀碩士,基本上畢業後我不會有任何負債。」

德國大學免學費的成本

長駐台灣的德國記者白德瀚(Klaus Bardenhagen)指出,19世紀時,「鐵血宰相」俾斯麥(Bismarck)執政,以社會民主主義專制執政,講求社會福利,免除公立大學學費。2005年時保守派當權,重新釋憲並允許大學收取學費,有些大學開始酌收每學期(14週)約新台幣4萬元的學費,但引起民眾及學生反彈,於是各州再次一一免除學費,直到2014年低薩克森州(Nieder Saxony)成最後一個捨棄學費的地方政府,德國即全國上下正式不收學費。

NBC報導,德國免學費所帶來的成本由各聯邦州政府及中央政府共同承擔。政府為承辦為期兩年的碩士學位,須在每位學生身上花費約新台幣60萬元,學士學位的成本更高,須花費近100萬元,醫學學位的成本最高,約為700萬元。然而「德國學術交流資訊中心」(Deutscher Akademischer Austauschdienst, DAAD)的秘書長桃樂絲‧如蘭(Dorothea Rueland)表示,免學費仍然是「雙贏局面」,因為大約有一半的國際學生畢業後會留在德國,他們會留下來工作並繳稅,可以增加德國的高技能人才,也能讓國際學生享用的免費教育收支平衡。

德國納稅人欣然接受

根據《德國之脈》(German Pulse)報導,低薩克森州的科學文化部長蓋布里歐‧海恩卡來伊克(Gabriele Heinen-Kljajic)說:「我們不想讓高等教育的門檻在於父母的財富。」漢堡(Hamburg)的科學文化部長桃樂絲‧史黛非特(Dorothee Stapelfeldt)表示,學費是不公平的,她說:「學費基本上讓非學術家庭背景的學生不想繼續讀書。」

在德國長大的侯昱瑋曾就讀德國司圖加特大學(Universität Stuttgart),他表示,免學費是很正常的事,他認為若收取學費的話,會對經濟拮据的學生來說過於困難。他說:「教育本來就是學生可以免費獲得的東西,但是我們畢業後一輩子都會將之還於社會。」

德國大學留人才在德國

BBC報導,柏林科學主秘書史黛分‧卡克(Steffen Krach)說:「高技術人才從其他國家來到德國,他們留在柏林創業後,會創造工作機會,這對我們來說是有吸引力的。」DAAD的獎學金負責人賽巴斯汀‧佛貝克(Sebastian Fohrbeck)表示,研究發現有50%的國際學生畢業後會留在德國,他說:「就算學生不付學費,只要有40%的學生留在德國工作並繳稅5年,就能回本。」

白德瀚表示,德國人口飛快地老化,每年大學入學人數不斷減少,高技術人才的移民,被視為解決人口及人力市場問題的辦法之一。佛貝克也指出:「讓在德國畢業的國際學生留在德國,是一種理想的移民方式。他們有足夠的專業資格,讀完書後他們不會有語言隔閡,也會更了解當地文化。」

費用:新台幣/年 製表/蘇奕菲 資料來源/TopUniversities、台灣大學、BBC、USAToday (註:台灣大學學費取理學院學費)

費用:新台幣/年
製表/蘇奕菲 資料來源/TopUniversities台灣大學BBCUSAToday (註:台灣大學學費取各學院平均值)

從德國方式反觀台灣

白德瀚認為,台灣若更加歡迎國際學生及工作者,「能有什麼缺點?」他指出,台灣人口也同樣在老化,而且許多高技術的台灣年輕人才都離開台灣,但是他認為台灣對於外國人居留台灣和在台就業的法令,應該再更清楚。他認為和過去10幾年前相比,台灣法令已寬鬆許多,但法令仍應對外籍人士更友善。

根據《Ketagalan Media》2月報導,去年12月底,勞動部公布的「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修正外籍人士的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修正內容包含刪除月薪新台幣47,971 元最低薪資門檻限制、工作經驗與年資限制,還有取消僑外生畢業後在台工作的名額限制。因台灣人才外流人數快達200萬,勞動部預計台灣將缺乏勞動人口,修法會吸引更多白領外勞來台灣工作,改善人才外流問題,但1月底即「缺乏各界溝通」,暫緩修正。

師大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所長葉俶禎表示,台灣廣設大學,政府給各校預算有限,除非由政府補貼外籍生學費,否則大學不可能降低學費或甚至免費。她說:「政府雖已了解引進國際人才對台灣經濟有正面影響,但連寬鬆外籍人才留臺的法令都因為民粹而捉襟見肘,處處受限,更遑論撥出教育經費補貼外籍生學費。」

除了法令問題,葉俶禎認為,臺灣無法吸收更多國際學生和工作者的根本原因,其實在於臺灣社會國際化不足,政府及企業的國際語言能力不足,國際視野狹小,她說:「無中文能力的國際人士來到臺灣,如無人接待,基本上寸步難行。」即使是國際企業聘請外籍人才,通常仍必須以中文溝通。「我們的環境限制了高階外籍人力進入我們的市場。」

來自加勒比海、政治大學亞太研究英語碩士畢業的克莉沙表示,台灣的大學提供外籍生的資訊經常過時,又不常更新,許多學校行政單位的英語溝通能力也不好,對外籍學生來說非常不便。她也表示,5年前、她剛來台灣時,法令規定外籍生畢業後有6個月的找工作居留期,現在則放寬為1年,「象徵了情況正在改善。」

此外,白德瀚指出,外籍人士在台灣很難被台灣人接納。他認為許多台灣人將國籍等同於血緣,因此「只要長得不像台灣人,台灣人就會覺得你是外國人。」外籍人士可能即使歸化為台灣人,台灣人也不會真正接納他為台灣人,造成認同的隔閡。從前東西德之間也有如此隔閡,但如今已經改善,他相信過一段時間後,台灣人也能更接納入籍台灣的外籍人士為台灣人。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