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4 23:10

企業興學的行與不行

教育部為搶救私校招生,打算找企業主「喝咖啡」,讓企業主入主私校管理法人,避免大學倒閉,但這對企業主需要的速成班學員,不是顯而易見的成果。教育部該做的事是,與相關單位盤點台灣所需人才,讓高教市場改變培育方式,比「喝咖啡」有意義。
少子化的105海嘯來臨,教育部為了搶救私校招生,打算複製中信集團接手興國管理學院的成功模式,找企業主「喝咖啡」,讓企業主入主私校管理法人,避免大學出現倒閉潮。

學校設在台南市的興國管理學院,長期以來因地處僻偏的安南區,招生狀況不理想,今年2月由中信集團入主,更名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104學年度招生3系,註冊率100%。教育部認為,小規模學校很有發展性,只要能緊抓就業趨勢,或提供就業保障,就有機會成功轉型。

中信的案例是特例?還是可以依循的創新改變模式?只有一個學期檢測下,恐怕還沒有到下定論時候,倒是教育部找企業主「喝咖啡」模式,這恐怕不是學財政部找大戶「喝咖啡」般,三兩下就可以改變投資市場的資金來源這麼簡單。

首先來思考,企業主為什要投資高教市場 ?在中信集團之前,鴻海郭台銘的確有自己辦一間學校念頭。

去年6月,郭台銘批評台灣教育制度,培養出來的人才沒有辦法在就業市場銜接,所以要讓工廠進入校園。而中信集團接手興國後,除了提出中信集團的實習機會與幹部栽培計畫外,還拿出一大筆錢來改善師資。

換句話說,這是一個長期投資,且有栽培多年後被他人挖走的風險。這是企業主投資高教市場時,不只要考慮意願,關鍵更在於人才如何留住。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大學4年加上研究所進修,中信至少要4到7年才可以看到幼苗長成,這對企業主需要的速成班學員,畢業就可以在就業市場發揮所長的立場來看,都不是顯而易見的成果。

讓企業主投資高教,目前最多的是產學合作班,或是學界為人才養成,與企業主合作的在職專班,這些事已經在執行中,是不必「喝咖啡」也能達成。教育部該做的事是,與相關單位盤點台灣所需人才,讓高教市場改變培育方式,這比「喝咖啡」有意義。



新聞來源:世新-台灣立報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